历史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
王世民 编著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进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山海经〉通识》
沈海波 著
《山海经》是公认的一部奇书,内容包罗万象,堪称研究上古中国社会历史的宝库。但是《山海经》并不好读,从其成书性质、成书年代,到作者是谁、文字与图的关系等,都有许多复杂的争议。沈海波教授精研《山海经》多年,撰成《〈山海经〉通识》一书,为读者扫除阅读《山海经》的障碍。作者从地理神话、祭祀、巫术巫医、天文历法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山海经》的内容,对《山海经》里的神话与历史逻辑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还对《山海经》成书、版本和历史影响有着具体的论述。
《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
苏精 著
美华书馆曾长期执西式中文印刷出版业的牛耳,对近代中国思想与知识的传播有过重要贡献。本书主要从海外第一手英文档案入手,以人、事、物为切口研究美华书馆1844—1931年八十八年的兴衰史,涵盖美华书馆数任主任的更替、中文铅活字技术的数次革新、内部经营管理与迁址等。既首次详细叙述诸如美华事业奠基性人物柯理、姜别利的生平与个性,又将王凤甲、鲍哲才等中国工匠纳入研究视野;首次详细论证美华书馆各类活字的发明、构成以及来源,回应学界有关争论与质疑;首次将美华书馆搬迁至北京路、北四川路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予以细致阐述。
《农政与财政:明清社会经济》
吴滔 著
本书围绕明清时期的仓储制度、盐政制度、卫所制度、财政赋役制度,将这些制度的运作机制置于区域社会的脉络下加以考察,折射出传统乡村社会特有的调节机制,以及贡赋经济中所蕴含的市场逻辑,对于明清社会经济史的某些重要领域有参考价值。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
李浩 主编
政协榆林市榆阳区委员会、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编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收录北魏至明代墓志167方,以中古隋唐墓志为主,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布。地域上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地区,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组:一为士人墓志,如李百药、高崇文、高承恭等墓志,其中不乏重大史事的新记录,可补史传之阙、考察隋唐士族变迁等,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一为西域少数民族及入华异族人墓志、塔铭,如唐吐谷浑公主墓志、回纥贵族墓志,以及甚为罕见的粟特人双语塔铭,均可藉以考订“异族之史、殊方之文”,由此展开中西交通、民族学、唐代丝绸之路等多视角的研究。墓志中颇多精品,其中不乏李阳冰、皇甫阅、董景仁、张楚昭等众多名家手笔,兼具书法艺术史的价值。
《20世纪黑龙江考古》
石岩 著
边疆考古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地域范围和文化特点而具有独特的价值。黑龙江考古属于我国边疆考古之一,考古发掘获得的成果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疆域的实物见证,为我们再现了黑龙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和东北疆域形成的历史。本书以20世纪黑龙江地区的考古工作实践为基础,时间上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空间上以现代黑龙江境内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牡丹江、绥芬河流域三大区域为核心,总结和概括了一个世纪以来汇集的资料、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认识,并通过这些基础工作探讨黑龙江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其逐渐发展的过程。
《柔然资料辑录》
张久和、林睿 编
本辑录包含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史书以及大型类书、地理总志中有关柔然之资料。散见史料系年录起自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刘眷于意辛山击破柔然事,止于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柔然政权灭亡次年。凡各类典籍中有“柔然”“蠕蠕”“芮芮”“茹茹”“蝚蠕”字样,以及虽无上述字样而其内容为记载柔然事迹者,概予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柔然重要首领诸如“木骨闾”“社仑”“大檀”“阿那瓌”等人相关史料均予以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