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暑假到了,不少学生都拿到了被家长封印已久的手机:打游戏、刷视频、网购……放松心情没问题,放松安全警惕不应该。暑期是学生被电信诈骗的高峰期,在享受暑假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防范诈骗。
案例
(一)
小学生田田(化名)喜欢玩网络游戏。某天,他突然收到一条游戏好友申请,对方称可以为田田免费领取一个稀有游戏皮肤。田田按这位“好友”的要求填写完游戏账号、手机号等信息后,不仅没有收到稀有皮肤,还收到对方发来的一张“警方提示”,内容为:“未成年人参与领取福袋是违法行为,你的信息已被警察锁定!因为你的操作失误,导致平台系统被冻结十万元保证金,如30分钟内不解除,父母将被判处有期徒刑3至5年。”
紧接着对方又表示: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在手机上解除,二是去派出所当面解决。田田顿时惊慌失措,焦急询问怎么解除,于是对方发来一个“客服”的QQ二维码,让田田添加。添加后,“客服”要求田田发10个200元的红包,不配合就要坐牢。
因为害怕,田田立即按照对方要求操作,这时妈妈的手机突然收到了多条扣费信息,发觉不对,随即报了警。
(二)
喜欢追星的学生小李(化名)在某社交平台收到一条私信:扫码进群,为偶像做数据涨流量。
小李进群后,群里突然出现了一位“张警官”,说有人泄露艺人隐私,群里所有人都得配合调查,否则将直接联系监护人缴纳罚款2万元。
小李立马给“张警官”发消息解释,对方让他加“律师”QQ,好好配合才能洗清嫌疑。小李加上“律师”的QQ,对方打来视频电话,要求小李拿妈妈手机,将支付宝所有余额转过去,并让小李买了一台8000多元的手机寄到对方指定的地点。
小李一一照做,事后妈妈发现手机被转出30余万元,询问后才知道孩子遇到了骗子。
(三)
学生小王(化名)假期使用奶奶的手机刷视频,看到一则广告:30元低价出售某款游戏账号,游戏时间不受限制。
小王主动与对方发起私聊,通过对方发来的二维码扫码付款后,马上收到了游戏账号密码。可当他试着登录游戏时,却被提示密码错误,无法登录。对方解释说是因为账号较新,还需要完善信息并验证后才能正常登录,让小王添加QQ详细说明。
加上好友后,对方引诱小王下载了一款App,让他打开手机共享屏幕和语音通话功能,全程指导操作。不久,对方告诉小王由于不是使用自己的手机进行操作,导致验证失败,游戏账户被系统冻结,需要再转账300元进行解冻。于是,小王立刻用奶奶的支付宝再次扫码支付了300元。
随后,以解冻账号为由,骗子引诱小王用奶奶的支付宝多次进行扫码转账,奶奶的支付宝账户没钱了,又引诱小王用其他家人的支付宝转账——前后共计扫码转账了9000余元。几天后,小王的妈妈查询支付宝余额时才发觉少了几千元,询问后小王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知道这是诈骗,让小王联系对方,此时小王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
警方提示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针对学生的电信诈骗:诈骗分子非常狡猾,利用青少年群体的特定需求“量身定制”骗局。暑假期间,孩子独自使用手机时间较长,家长要加强教育,适当监督。
家长需告诉孩子,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添加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为“好友”,当遇到威胁、恐吓时不要自己解决,要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者公安机关求助。
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异常举动,例如躲在房间、角落等处。同时,建议家长对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设置安全措施,关闭“免密支付”,保管好支付密码,避免孩子受到哄骗、胁迫后被诈骗分子利用。(丰台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