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
汪民安 著
本书是汪民安教授最近几年关于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学术随笔集。既有对本雅明、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等人的评论,也有从文艺复兴绘画到当代影像和装置艺术的讨论,以及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分为五个主题:同代人、绘画、福柯、艺术何为、友谊与潜能。当代性是贯穿其中的线索,体现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当代进行潜在思考的。
《凌波微语》
陈建华 著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20年来的学术随笔,凡24篇,既有针对中国近代思想史、都市文学与视觉文学等议题的讨论,涉及史料与理论、文学与诠释,以及文学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论问题,又有对国内外求学和研究经历的深情回顾。本书以“微语”讲述自己的求学之旅,轻巧生动,又不失严肃。
《希腊与罗马:过去与现在》
晏绍祥 著
本书为作者的学术随笔集,其中包含比较严肃的学术论文,但大部分是介绍西方古典学的短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后两篇意在说明译作对中国认识古典世界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古代世界,还是希望在研究上有真正的突破,学界都离不开基本的资料建设,而学术翻译的意义,正在于把最重要的史料、前沿的研究成果,直接推介给汉语世界的人。
《面目可憎:赵世瑜学术评论选》
赵世瑜 著
本书选自作者30多年来的学术随笔,共25篇,约20万字。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民俗学等议题;在方法论方面,涉及史料与理论、文本与诠释和文学文化跨学科等广泛问题。
《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
罗志田 著
本书立足于文化眼光,借助历史想象,观察“中国的近代”,述说一个大国如何从历史转身。全书大体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偏重古代的通论、近代中国的重要转变、以千年为计量单位的历史性大事件评述、一组重要著作的书评以及近代的学术和教育。本书着重处理“中西新旧”四字的关系,展现近代中国一些基本层面的特异性及其不得不如是的脉络渊源。出版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和学界关注,三个月内即售完第一版,现已推出两个版本。
《随缘求索录》
张绪山 著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张绪山在学问追求上的思考文章,按照“科学纵议“”史学杂咀”“时说漫评”“学林琐记”“萍踪遐思”等主题展开。部分文章已在报纸或期刊中发表,获得知识界的好评;部分新撰写的文章,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新思考,有助于开阔历史学、文学等研究新路径。
《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
詹丹 著
《诗性之笔与理性之文》为光启文库中光启随笔集之一,收录作者十多年来对文艺作品、历史、教育等领域的学术短评、访谈稿、序言及所感所忆,全书围绕着人与书,为读者打开了一片思绪飞扬的空间。作者詹丹为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中国红楼梦研究专家。全书文笔流畅,质量较高,可读性强。
《文学的异与同》
张治 著
书题“文学的异与同”,力图体现作者本人对于文学研究的理想:一是从中西不同的文学史传统里通观其变,再把握其中不变、固有的因素,由此揭示彼此间的互为启发和参照;二是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和研究史的梳理,阐发“文”与“学”的异同之辨。
《难问西东集》
徐国琦 著
本书收录了作者30年来18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美国史、国际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史学研究方法等。其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关联、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与影响、美国的亚太扩张与均势外交政策等进行了深入而精彩的剖析,发人深省。
《西神的黄昏》
江晓原 著
长期以来,“西方之神”以西方现代科学的至高无上地位为背书,掌握了全球范围的文化话语霸权,对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洗脑,但它不应拥有此种地位。《西神的黄昏》,意为“西方之神的没落”。本书不再通过谈论或历数祖先的伟大成就这种收效甚微的路径去塑造某种“东方之神”,去西方神殿里叨陪末座;而是试图通过科学祛魅、揭出神刊真相并谋求溯源悟真的方式,去解构“西方之神”,将其拉下神坛,呼唤读者结束在精神上跪拜西方的自卑状态,以此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思随心动》
严耀中 著
“一念心动,五荫俱生。”本书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往复探索,期望通过揭示与阐释其间的对立与统一,引出更多思想上的理解与新意。随笔文章,皆属有感而发,如是而称之为思想活动之痕迹,亦是心绪被扰动之所致,故题名为《思随心动》。
《浮生·建筑》
阮昕 著
作者以十余年来的八篇学术散文札记为基础,围绕建筑中“天”的含义、建筑内部构成与外部世界及居者内心的关系、作为人学的建筑历史、建筑的人文之本、民间建筑中的人类学、“现代性”在建筑和人生活中的疑问等主题,对古今中外建筑中的物、人、事进行梳理比较,引领读者思考以上人生哲理,体现了“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的学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