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丰台分局樊家村派出所于1958年成立。近年来,全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打造舒心环境营造文明氛围,借助智慧警务提升服务效能,运用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为辖区5万常住人口和10余万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户政服务。5月,樊家村派出所户籍窗口获评北京公安户政工作“文明窗口”荣誉称号。
让便民举措“卷”起来
走进樊家村派出所户籍大厅,老花镜、饮水机、手机充电设备、雨伞、医药箱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完善的办公设备、整齐划一的受理柜台、温馨舒适的等待区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对群众的尊重与关怀。
做好“五区”建设,是这里提升居民服务体验的关键一步,科学设置引导区、等候区、采像区、办理区、档案区五个区域,按照顺序悬挂了各类公开事项,让办事流程一目了然,群众无需费心寻找,就可以“get”到行动指南。
而为老年人推出的全程引导陪伴,为特殊人群设置的无障碍通道、上门办等服务,也彻底打通了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
“很多服务措施都是民警在工作实践中和群众反馈中摸索出来的。”所长吕岩谈道。
派出所鼓励每一位民辅警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不断优化服务措施,形成良性循环。只要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创新想法,都会被统一汇总,经班子会专题研究,并制定下一步提档升级措施。
此外,户籍大厅里设置了意见簿和评价系统,用于收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所领导督办,对于查实情况纳入个人绩效考核,群众的正面反馈则会在大会上予以表扬。
提供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的政务服务环境,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深切期盼,也是樊家村派出所不断追求一流服务标准的真实写照。
下好“先手棋”
“三线两多四联系”是樊家村派出所不断探索总结出的工作方法,充分结合了辖区实际特点,在运用中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线”全面覆盖:通过电话线、网线以及现场面对群众的视线,全方位全渠道宣讲户籍政策、解答群众疑惑;“两多”贴心服务:多倾听、多提示,主动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四联系”强化协作:与辖区高校、医院、市场、火车站等四类重点单位建立日常沟通对接机制,努力实现民警多尽心、群众少跑路的目标。
这不,口腔医院刚开始动工,樊家村派出所户籍民警、社区民警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了施工现场,实地踏勘、提前登记,开展门楼牌管理、单位集体户管理等宣传工作。
对于辖区的重点单位,派出所会建立户籍专员管理制度,用于规范集体户管理。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每年都有大量新生迁入,为确保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登记,户籍民警与学校紧密合作,制定了详尽的户籍迁入规划,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以前新生集体户登记压力很大,现在与派出所联动后,工作轻松多了,他们提前进行指导、专门帮助审核给了我们很大支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卫科办公室负责人说道。
“先行一步、提前着手、预先规划是我们工作方法的精髓所在。”政委吕铽介绍道。
热心与专业碰撞
户籍民警杨金凤是所里出了名的暖心大姐。有一次,她接到辖区老人电话,得知老人子女要办理夫妻投靠业务,需要本人签字。老人身患脑血栓行动不便,无法来所,杨金凤提前联系社区民警,到老人家里核实情况,上门办理了手续,获得老人一家的连连称赞。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我们很少经历惊心动魄的案子,但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群众需要时,为他们点亮生活的希望之光。”看着手中的感谢信,户籍民警张薇感慨地说道。
今年28岁的孙先生,因家庭原因长期未能办理户口,导致他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坎坷和艰辛,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与困境,让孙先生的言语间流露出悲观情绪。
张薇得知这一情况后,用真诚的话语给予他心灵上的慰藉。同时迅速行动,启动必要程序,“五下河北”走访其学校、亲属、父母档案存放处及暂住地了解情况,共搜集整理证明材料21套。经过不懈努力,孙先生最终拿到了北京户口。
热心服务依靠专业支撑。为更好地提升工作人员户籍窗口的业务能力,派出所定期对窗口民辅警开展业务交流培训。大家会自发分享在服务群众过程中遇到的案例,谈过程、谈想法、谈经验、谈教训,以案析理、以己为鉴。同时,共同梳理群众易投诉的热点问题,找原因、出策略,统一答复口径和工作标准。
此外,互帮互助也是一大“法宝”。王娟已经从事户籍工作22年了,是所里当之无愧的“老前辈”,为人爽朗热情,工作经验丰富,处理各种复杂情况都能得心应手。同事们遇到难题时,都喜欢找她请教,她总是耐心解答,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
2023年,樊家村派出所优质高效办理3万余件业务,受理量和工作业绩在分局名列前茅,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户籍民警的辛勤付出和整个队伍的不懈努力。
(丰台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