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孙颖)南囿秋风是明清时代的燕京十景之一。清代木版印刷的《北京南苑皇家狩猎场地图》显示,苑囿深深,宫墙森森。其为皇家园林时,普通百姓只能在跟从銮驾的词臣笔墨中窥见一二。
到了现代,这里曾出现一个个批发市场、工厂库房、出租大院,近年又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逐一谢幕。
留白增绿,丰台区在南中轴两侧铺开了新的建设图景。如今,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拔节生长,一个600多万平方米的无界公园,让“南囿秋风”成为老百姓的网红休闲打卡地。
复得返自然
北有奥森,南有南森。
打开北京地图,南四环外,京开高速和榴乡路两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之间,是大片的绿色——南苑森林湿地公园。
站在59米高的南森观景台上四望,向西,3公里长的林海蔓延到京开高速旁;向东,2公里长的林海探过了南中轴。深深浅浅的绿色后,南中轴、丽泽金融商务区、总部基地……一片片现代建筑宛若从林海里长出来的。北京城,添了个大美前院。
家住南四环槐房路的黄慧,下班后喜欢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散步。顺着园路溜达到东土山,爬到山顶的南森观景台下,不坐电梯,一步步走到观景台上,点杯咖啡,或在一层平台休憩,或登顶“北京最火的屋顶”闲坐,等着落日。
“360度看北京,西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太阳一点点躲到山后,还可以拍晚霞、拍落日,和北京合影。”黄慧说,在这个角度这个时间看北京,千万种美好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周末上午9点多,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南边2公里左右的机场社区,梁耿一家已经准备好出发了,和几个同学约好,一起到南森露营聚会。
“我和姐妹们说,来我家边上的南森聚会吧,绝对不虚此行!”梁耿告诉记者,2012年从北城刚搬到南城时,第一印象是这南四环外,怎么显得这么破旧呢?别说邀请同学们来聚会,就连自己住着都不是那么舒心。
2014年,大红门地区启动了非首都功能疏解,一个个批发市场、乡镇工厂、出租大院被腾退,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公园绿地,尤以南森最受欢迎。
一开始,梁耿也以为南森就是个大一点的公园。直到前段时间,她参加南苑街道在公园里举行的宣传垃圾分类健步走活动,才知道这里有多潮,也有了邀请同学来的底气。
孩子们可以在兔喵喵拓展基地里撒欢,爸爸们可以去南森体育荟里享受“森林中的运动场”,姐几个在露营地里准备午餐,树下畅聊,露营后还可以去森林书屋品读、休憩。傍晚登上观景台,还能换个角度看自己生活的城市。
今年“五一”小长假,南森开启了开园以来首次文旅消费融合活动——“南苑春韵”文化游园会,主打“松弛感”,让市民“向南苑”。自此,各种活动纷至沓来:“六一”的森林撒欢节,端午的“粽情南森”,周末的音乐会,全国生态日的京津冀主题探访活动,就连全民太极拳大会也将新闻发布会开到了南森里……
“清明小长假,游客量只有六七千。‘五一’游客量翻倍,达到了1.4万人次,消费额也增加了两倍。”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蕾介绍,截至目前,南森运营一年多,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长期位列大众点评App北京自然景观热门榜、微博App公园人气榜前列,抖音App获4.9分超赞评价,丰富的文旅融合服务,让人们在这里尽享快乐生活。
工作日,南城人享受着“住在南森里”的“小确幸”;节假日,全城人车水马龙奔南森,感受陶渊明那份“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
不断拔节生长
南森规划面积17.5平方公里,其中丰台区包含15.6平方公里。很多人都在问,那么大的南森到底在哪儿?
它是一个无界的公园,出了南四环,可能你顺着哪条路溜达,就都走进了公园里。
2019年,丰台区园林绿化局南森项目办公室的李浩亮刚进驻时,眼前的林海还仅是斑斑块块,有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绿隔地区生态林,有平原造林和郊野公园,其间夹杂着一块块拆违腾出的撂荒地。
“见绿了,却不能‘享’绿,绿化效果有,但绿地服务功能却没有充分发挥。”李浩亮说,虽然居民身边有绿,却不能在绿海里休闲娱乐。
这一年,丰台区完成了南中轴区域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依托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规划了“一轴一廊一屏障,百路百园百社区”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在中轴两侧铺开了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的建设。
将南森地块内现状村路和作业道改造成丰富多样的园路,同时设计出3.5公里和2.5公里两条环线慢跑道,人们便可以在这里晨跑、夜跑了。充分利用拆违留下的建筑垃圾及恢复湿地的土方,堆成了东西南北四座土山,让公园地形更加丰富。顺应地形地势,结合空地和林地更新,还恢复了溪流浅滩、草甸林地,再现了南苑沼泽水淀、天然野趣、鸥鹭翔集的风貌,延续地域历史文脉。
公园非常注重方便游人,设置了分散的停车区,目前已建成区域内就有10处停车场,近千个停车位。考虑到夜游及安防需求,建成区内安装了240多组智慧灯杆,集纳了照明、视频监控、紧急呼叫按钮、网络广播、显示屏、无线Wi-Fi等功能,还安装了智能语音导览屏、智能识别杆、室外AR互动一体机等智慧公园设备。自动售卖机也设置了14处,方便游人随时“补货”。
南森,还在不断地拔节生长。
记者了解到,根据《北京丰台区南苑森林湿地公园FT00-2301-2314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丰台在南森1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构建“一轴两带、两核六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一轴”为生态文化未来发展轴,“两带”为大红门御道历史文化带、小龙河自然生态带,“两核”为湿地生态保育核、森林生态保育核,“六区”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文化交流区、国家文化展示功能区、城市休闲服务区、城市生活服务片区。
“目前丰台区域内南森已初步建成600多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的71%。其中,按城市公园标准完成287万平方米,剩下的328万平方米已实现一道绿隔片林、郊野公园的基本绿化,但公园规划功能尚未实现。”李浩亮介绍,后续将深化设计、逐步完善,以运营策划引导深化设计,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和南城发展的期望。
如今,南四环外,公园无界,与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保育林、自然游憩林、蔬果林、庭院花园、稀树草甸、野花草甸和湿生草甸……各种森林灌草生境都有,四季风景如画。
续南囿文脉
苑,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多指帝王游乐打猎之所。南苑区域,辽为“捺钵”,金曰“春水”,元称“飞放泊”,明名“南海子”,清叫“南苑”,积淀了独特的皇家苑囿文化底蕴。南森建设过程中,巧妙地延续了历史的脉络,再现“南囿秋风”里的故事。
站在公园西门,抬眼能看到远处几根红色的柱子直插蓝天,这是游客中心的“标识”。红色旗杆下,红色帐幔,旌旗招展,墙壁也是特色十足的夯土墙。
“游客中心设计过程中,我们复刻了南苑‘幄殿’的意象,夯土墙延续了南苑海子墙的建筑形式,还陈列了有关乾隆皇帝大阅及射猎场景的绘画作品及武备实物,希望能带着游客感受南苑的历史与文化。”北京南森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石磊介绍。
看复刻的《乾隆皇帝大阅图》,还有那弓、箭、櫜鞬、阿虎枪……遥想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围猎场景。
“幄殿”旁是复建的大红门御道。南森北门为什么是斜着的?就跟这御道有关。
历史上,大红门御道是皇帝出永定门前往新衙门行宫的道路。南森建设过程中,根据20世纪20年代初测绘的北京关厢及近郊地形图,以南苑支线铁路、海子墙、大泡子为参照,确定了大红门御道的走向和位置。公园整体规划范围内有2.4公里长的大红门御道,目前已复建了约518米。为顺应当年御道的走向,北门只能斜着建了。
南森里还有段约2公里的铁路。不长,可它的历史却很长。这段铁路前身是建成于1907年的京苑铁路,当年袁世凯在南苑驻军,修筑了永定门至南苑的这条铁路,除了军用,也用于客运、货运,是京南的一道风景线。
公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这段铁路,还在铁路两侧布置了火车头等标志性景观小品。如今,依托铁路打造的穿越1907铁路小站项目已经开工,预计10月亮相,南森将再添一处打卡点。
无台不成园,台是苑囿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清代时南苑有十多座台,供皇帝等登临观看阅兵、围猎,比较有名的有晾鹰台、杀虎台等,现在还留有地名“三台山”。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作诗描写晾鹰台狩猎:“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
如今,南森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观景台。“为了与周边景物融合,我们选择了飞雁的意象。下半部分似大雁展翅欲飞,减少占地面积;上半部分是飞雁收翅欲落,整体看上去与山峰融为一体。”南森观景台设计负责人陈又新介绍,他们提前进行了视廊分析,创造性地将整个屋顶设计为观景台,将人们的视线最大限度地提高,最终为南城“贡献”了一个可与北京合影的最佳打卡点。
日落时分,虫鸣鸟叫,蛙声蝉语。夜幕来临,繁星笼罩,坐上“屋顶”数星星,京城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尽收眼底。
万物共生长
南森有森林,有苑囿文化,可湿地在哪儿?
在南森观景台上,向西南望去,一片波光粼粼,那是南苑历史地图里有迹可查的“大泡子”,如今成为南森湿地的“主力军”。今年3月起,自小龙河引水向湖泊游览区水系注水,目前已注水完成并达到设计水位,呈现约17万平方米的水面。
在大泡子湿地,特意为鸟类设计出一条一公里长的起降“航道”;在南森区域内的耕地,种植农作物给鸟类当“口粮”;广泛种植食源性、蜜源性植物……在南森,已观测到的鸟类达116种,北京市能观测到的鸟类23%都能在这里找到。
为保护本土草种,在大泡子湿地建设过程中,特意保留了表层土壤,湿地建成后重新覆盖回岸边岛上。如今,原生草种又茁壮地成长起来了。目前,南森已有植物238个品种,其中自然生长植物44种、人工种植194种。人工种植品种又包括乔木83个品种、灌木34个品种、地被植物60个品种、水生植物17个品种,生物多样性初步显现。
作为首都南部结构性生态绿肺,南森将建设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小龙河从南森中蜿蜒而过,河西的大泡子,河东的小泡子,东土山南的湖面已初步联通,东土山东侧也将布局蜿蜒的水系。
预计明年,聚集“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将启动,重点培育规划的湿地保育核,打造中心城区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和观鸟地,重现南苑地区“陂塘燕影,湖泊荡漾”的历史风貌,万物将在这里和谐共生。
在南森的蓝图上,有生物科普馆、南苑两千年、南苑大讲堂、飞鸟观览站等10处大型服务建筑,有一条商业水街,将以现代化展陈展示、科普教育活动策划、数字化互动体验等方式讲好南苑历史文化故事。
承载了生态休闲游憩、特色生活服务功能和国家文化展示功能,随着南中轴国家博物馆群建设的推进,未来,南森将融入南中轴历史文化中,一个“首都南部结构性生态绿肺、享誉世界的千年历史名苑”将跃然京城版图之上。
专家观点
从注重“规模和数量”向“品质和服务”转变
北京正在建设花园城市,在首都空间发展格局基本稳定、城市绿量较为充沛、绿地增量空间较少的基本市情下,花园城市建设亟须切实可行的路径指引、细节管控和评估反馈,南森就是很好的样本。
应围绕北京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建设目标,构建一系列面向绿色空间高质量发展、居民“可见可用可享”的花园城市量化指标,如生态指标、社会指标、文化指标、健康指标、功能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服务指标以及居民的评价和感受指标等,引导花园城市由注重“规模和数量”向注重“品质和服务”转变,由注重总体指标向注重“个性化”指标、“精细化”指标转变。
要推动公园功能多元化,科学调研,策划为先。扎实做好公共服务需求、人群细分需求调研与评估。如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活动需求、科普研学需求、运动活力需求、办公休闲需求、生态疗愈需求等,建立正向下沉和反向推演相结合的规划设计流程,确保经营可持续、百姓获得感强、绿地服务价值高。明确绿色空间的不同定位与相关政策条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如在百姓需求大的有条件区域,科学划定绿色帐篷区、可进入林地草地、规划开放共享区域等。推进公园类型的多元化,推动公园整体创新及高质量发展。
(吴宜夏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