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7日,在国庆假期最后一天的傍晚6时,丰台区救助管理站的一项紧急救助任务准时展开,通过精准信息发布与系统联动,帮助救助对象在24小时找到了家,上演了一幕温情的寻亲故事。
据了解,当晚丰台区大红门派出所民警接到了一个不寻常的求助,一名疑似智力残疾的男子露宿于光彩路附近的公厕旁,衣衫褴褛,面露疲态。民警反馈到救助管理站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立刻展开了紧急救助工作,试图通过沟通来了解他的背景,然而他反应迟钝,支支吾吾,听不清他说什么。于是救助管理站启动了一系列身份核查措施,包括人脸比对、指纹采集、DNA比对等,但遗憾的是,所有尝试都未能找到有效信息。救助管理站并没有放弃,而是立即开启了寻亲工作。
面对一个没有明确身份信息的受助对象,救助管理站采取了救助行动。工作人员首先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寻亲公告,接着他们利用今日头条这一信息传播平台,针对受助人的露宿地点及周边进行精准推送。同时,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对受助人进行了全面的生活照护,包括洗澡、更换干净的衣服、提供食物和舒适的床铺,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有助于受助人精神状态的迅速改善,从而为进一步的信息采集和寻亲工作奠定基础。
在受助人员精神状态有所好转之后,救助工作人员又一次尝试与其沟通,并捕捉到了一些关键信息,尽管这些信息非常模糊——他似乎在自称为潘建国(音),声称有个儿子叫潘仁(音)。救助管理站没有忽略这丝毫的线索,而是将这些模糊信息再次发布到网络上,并请求今日头条的协助。没想到正是这一关键步骤,触发了寻亲线索的汇聚。就在寻找信息发布的第二天下午,10月8日4时许,今日头条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关键性的反馈。在湖北黄冈,一名老人多年前走失,联系人提供的信息与寻亲信息高度吻合。救助管理站迅速采取行动,主动联系,并最终确认受助人正是那位多年未能归家的潘建国。
这是一份迟来的团聚——潘建国的儿子潘仁得知消息后情绪十分激动,他长时间无法置信自己父亲在走失多年后竟能被找到,消息背后的辛酸与喜悦交织在一起。当天晚上6时,潘仁委托在京亲属来救助管理站接领潘建国,从救助到寻亲成功,仅用时24小时。团聚的画面感人至深,这份迟来的温情不仅温暖了潘建国的心,也让在场的所有人深受触动。
这一救助案例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寻亲故事,更展示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不离不弃与悉心关怀,展现了当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温暖与高效。从救助到信息联动再到团圆,每一步都精心策划、严谨实施,尤其是救助管理站对受助人的细心照料,为寻亲成功提供了必要条件。社会公众平台的积极反馈与配合,展现了信息时代下力量的汇集。
对潘建国和他的家人来说,这是一次特殊的重逢,对他和其他类似情况的受助人士而言,也是救助管理站有力的承诺。
(丰台区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