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街道宛平城社区位于卢沟桥畔,辖区面积1.94平方公里,涵盖了城内街、桥西街、城北街3大平房片区,居住大院247个,常住人口3096人。
宛平城社区呈现“两多一难”特点。群众诉求多:宛平城建成年代已久,无市政排水管线和燃气管线,基础设施落后,群众对道路、停车位、电动车充电桩等方面诉求日益增多;有文物保护要求,严禁居民翻建住房,部分房屋因年久老化出现墙体开裂、瓦片脱落、漏风漏雨等状况,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强烈。重大活动保障多:多年来,社区党委承担着“七七”“九三”“卢沟晓月”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的政治任务。精细化管理难:辖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以平房院落为主,农居混杂、村社共管,同一院里户与户、甚至同一户里的人与人,隶属都不一样,既不好管也管不细。
为有效破解“两多一难”的问题,社区党委在街巷长制基础上,以地域、院落为单位,打破了村、居二元管理体系,创新发展出“院儿长制”,形成了“街长—片长—巷长—院儿长”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合力攻坚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举措
“院儿长制”经历了4个阶段,从吸纳“意见领袖”到搭建“院儿长议事厅”,到争当基层“一面旗”,再到“院落共同体”,实现了不断地突破和升级。
“刺儿头”变“服务员” “院儿长制”崭露头角
“院儿长”的产生要从一件“棘手”事说起。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由于宛平城内胡同狭窄、无物业单位、车辆管理不规范,停车成为“老大难”问题。不少居民反映“停车位不好找,车没地儿停”“乱停乱放,早晚进出都费劲”“车没在,还用‘僵尸车’抢占公共停车位”……为更好地收集民意,社区党委按照院落分布位置,让群众推选出4名“居民话事人”,代表大家提意见。过程中还有不少热心居民主动收集民情民意,整理集体诉求,跟进事项进展,既当“信息员”又当“管理员”“监督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城门出入口引进了车辆识别系统,增设了临时停车场,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顺利解决。
此次事件中的“居民话事人”就是社区最早的“片儿长”,“意见领袖”就是最早的“院儿长”,“院儿长制”初具雏形。
搭建“院儿长议事厅” 群众反馈问题有了新途径
随着“停车难”问题的顺利解决,“院儿长”得到广泛认可,有事找“片儿长”“院儿长”逐渐成为习惯。哪里的路灯不亮了、道路有不平了、下水道不畅了、危树需要修剪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通过“院儿长”反映并得到了解决。为进一步畅通诉求反馈渠道,提高办事效率,社区党委开设了实体“院儿长议事厅”,建立议事规则和机制,定期召开居民代表会,了解居民诉求,回应民生关切。
城内街通往公厕的胡同,路面破损、坑洼严重,几位“院儿长”向社区反映后,从协商到施工仅5天就实现了正常通行。城内居民电动车集中充电需求多,但又因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具备建设大型集中充电桩的条件,“院儿长”们耐心向居民解释,并积极督促社区在现行条件下解决问题,最终通过反复讨论对比方案,顺利安装可集中充电桩口36个。
有了“院儿长议事厅”,群众反馈问题有了新途径,诉求解决有了新成效。
“院儿长”以身作则 争当基层“一面旗”
宛平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为加强文物保护,禁止居民翻建住房。2019年解危工作启动以来,社区党委依托“院儿长制”,充分收集民情民意,设立解危腾退临时党支部,告知政策规定,及时同步事项进展,确保公正公开,推动了宛平城三期解危腾退工作,实现居民自愿腾退。
吴玉华是在宛平古城里住了45年的老居民,也是城内街西北片“片儿长”和南后街54号院“院儿长”。每每提到“院儿长制”,他总是说:“大伙儿信任我,选我当‘片儿长’‘院儿长’,既是一种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得带好头,把我们的大院儿建设好。”在各大活动期间,他们有事儿上、有困难上:“‘院儿长’不仅是监督员、信息员、宣传员,更是一面旗。”
在“院儿长”的影响带动下,居民主动配合社区开展工作,党的方针政策在古城中落地生根。
以“院儿”为家 凝聚成为“院落共同体”
宛平城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每一个院落都是一处文化栖息地。在社区党委的统筹组织下,“院儿长”互相沟通协调,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创办了“院儿里节日”特色系列活动。“清明寄哀思,巧手绘纸鸢”“祥瑞端午,粽情宛平”“浪漫七夕,爱在宛平”“缅怀英烈,敬献花篮”等节日活动,通过“院儿长”的口口相传,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提升了古城居民的文明素养。宛平城社区更是荣获第十二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书香社区”称号。
不仅如此,社区党委还通过“院儿长”发动群众,广泛开展“大美宛平,环境先行”“我家街巷最好看”等特色活动,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乐享其中,不断激发居民群众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社区是我家,幸福靠大家”的浓厚氛围。
不论是居民还是村民,宛平城真正成了大家的家,打造出了“院儿里的幸福生活”。
成效
完善了基层治理体系
“院儿长制”延伸了街巷长制的末端,形成了“街长—片长—巷长—院儿长”的社会治理责任链条,进一步健全了辖区网格化管理。各个“院儿长”化身居民的“大家长”,对院儿里的燃气罐、机动车数量,灭火器、消防栓位置,每家每户的人员构成、院内房屋使用、外来人员情况、特殊人群情况都了如指掌,为精细化、便捷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打通了村、居二元治理难题
“院儿长制”以地域为单位,打破了村、居二元管理体系,在收集民意、解决问题、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兼顾居民和村民的意愿和建议,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院落治理总动员、齐参与,居村联手、村居共建的良好局面。
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统筹能力
以“院儿长制”为基础,社区党委建立了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党组织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响应、服务有成效。社区党组织在推动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中持续锻造提升,2021年荣获“北京市先进社区党组织”称号。
实现了重大活动保障的“零失误、零差错”
宛平城作为国家抗战纪念活动的重要承载地,社区党委始终以重大活动保障彰显政治担当,9年来圆满完成了各级各类重大政治活动保障26次,2021年荣获了“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启示
多元共治是基层治理、基层善治的必然要求
“治理”一词本身就意味着“多元”,特别是近几年在基层,“行政力量包天下、一套方法管所有”的形式已不管用,更多凸显的是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院儿长制”和“院儿长议事厅”,正是从理念、主体、方式、载体多个层面、全方位的“多元化”,有效落实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的工作要求,实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也有“千根针”的状态,以多元共治推动基层善治。
统筹协调是破解城乡二元管理的有效方式
城乡混居区域的主体多元往往因诉求不一,难以兼顾;权责有限,管理存在盲区。如何实现有效配合、有序解决问题,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是关键。社区党委注重调动辖区力量,丰富社区服务资源;用好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和机制,发挥民情收集和政策传达的双向作用;丰富活动形式,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细化网格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巧手妙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院儿长制”的落实是平房区网格管理的现实探索,是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米”。社区党委通过将网格工作人员、“院儿长”进行“1+1”结合,充分发挥“院儿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进行网格搭桥、划域明责,凝聚治理合力,将工作触角延伸至每院、每户,为治理服务“减距离”。
来源/丰台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供图/宛平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