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仿若一位沉默而勤勉的行者,悄然牵引我们从青涩的校园奔赴未知的职场,让我思绪万千。
初识丰台 不知所以然
2011年的夏天,离开遥远又亲切的大学校园,怀揣忐忑,奔赴首都。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人潮汹涌,明白了,这就是首都。丰台,这以后就是我家了。
去单位报到的路上,从高架桥到穿铁路、绕桥洞,又转了几个弯,周边环境有时光倒流之感,当车停靠在五环边一个小平房后,我很奇怪:“新‘家’怎么还不如我老家?”不过,推开宿舍的门,不但有床有柜子,竟然还有新被子,心头一暖,就冲这点,我也要努力搬砖作贡献。经领导介绍后,这儿就是永定河管理所——原来我就是来这里上班。
(下转03版) (上接01版)
时至今日,我还清晰地记着所里的铃声,早上“铃”的一响,从三楼的宿舍走到二楼的办公室,再“铃”的一响,拿着饭盒饭票,到两米开外的食堂打饭。心中暗自思忖,北漂生活怎么能不挤地铁,走出单位逛了一圈才知道——哦,原来这里还没通地铁。
汗水留在这里
仿佛知其然
还没想明白怎么北漂呢,园博园配套工程——园博湖和湿地项目就正式开工了,我被安排到现场盯进度。那段时间,每天脑子里就是工程例会、看图纸,盯进度质量、盯施工安全。十二月的永定河,风肆虐,人放肆,仗着年轻,鼻涕一甩,冻得直发抖还不服,愣是烧出四十多度卧床不起。再也没心思想北漂有多惨,他们需要车和房,而我只需要一件棉大衣和一杯热水。
过程很艰难,结果很圆满。园博园建成后,“河西”再不是落后的代名词,环境持续向好,河道内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功能渐趋完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上下游河湖像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河西的生态画廊。我好像也留下了“思维惯性”——每次到园博园,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总会想到永定河的风,风刀霜剑,但振奋人心。
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缓缓改变。工地进入收尾阶段时,我也接到通知,借调区水务局从事防汛工作。第一次听说要防汛时,心里想:“首都,防哪门子汛。”那时候,在自己的理解里,防汛是确保堤防水库、大江大河安全度汛,首都还能来场洪水把后海变成海吗?
但现实很快给我上了一课。2012年7月21日,一场暴雨突然而至。在此之前,看到一线工作人员奋战三天睡了个把小时的事迹,总觉得是夸张的叙事手法。但这次彻底明白了,睡眠不足真的会头痛欲裂,血压不高也能眼冒金星。熬了三天后,耳机里最炫民族风的“配乐”调到最大也炫不起来了,原来人站着也能睡着。整整二十天的时间,解决诉求、统计灾情、上报信息、协调单位、汇总进展……在终于能踏出单位大门的一刻,八月的阳光有些“刺眼”。
这场自然灾害后,全局上下认真分析城市内涝治理问题,系统开展排水设施提升、中小河道按规划治理、打通雨水断头管、修建下凹立交桥泵站,一系列措施逐步实施。
眼看它的变化
希望能知其所以然
全区防洪能力提升的同时,供排水设施的薄弱问题也随着河西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提速而愈发显现。2023年北京“23·7”特大暴雨中,王佐镇2处水源地遭受冲毁破坏,虽然这时候我已不在防汛岗,但又干起了供水工作。在市、区领导统筹调度下,协调多个部门,研究从房山修管线接南水进王佐,思路一下就打开了。确定方案后就得加紧落实,我也体验到了时间紧、任务重,不知道热锅上的蚂蚁怎么想,当时我就感觉自己是快下油锅了。回想那一个多月连轴转的生活,仍旧历历在目——通宵优化接入方案、协商跨区道路占用、跨越南水北调主干线、做通施工沿线居民工作、通水调试设备……三年工期的项目,一个多月还真干完了。虽然过程很苦,但收获满满。多困难的事儿,只要积极面对,本着坚决完成的目标想办法,就能行!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让居民喝上水如果算第一层,那么做好排水工作,就算是第二层,更需补短板。北宫璟博苑、红山郡几个小区污水处理靠自建站,成本高,还有噪声和异味,居民、商户都深受影响。但正式管线的铺设需要等道路规划,时间又不确定。几次现场翻井盖和物业座谈后,碰撞出修临时管线的“火花”,但资金又是难题,手续也需协调,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协商出政府主导、企业筹资的办法。虽然没听说什么先例,但考虑到这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跟几个相关委办局沟通后,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管线接通后,曾经12345电话打得最多的群众送了面锦旗,我很认真地听了老百姓在微信里点赞的60秒语音,成就感满满。事后想明白一件事,只要想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想解决,困难一定比办法多。
无论知不知
尽力而为
晓月卢沟千年韵,花开丰台四季春。这片沃土上,前人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未来也有无数的机遇。区委第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通过打造“八大产城融合生态圈”、持续营造“五大环境”、持续塑强“四大功能”等方式,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为首都发展打造丰台样板、注入丰台动能。躬逢其盛,与有荣焉;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五气连枝花开盛世,青山相绕绿水相依。漫步丽泽,落霞似火;南森之中,秋水澄澈——丰台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每个人不过沧海一粟,然而,每一份微小的努力、每一滴辛勤的汗水都如涓涓细流,汇入奔腾向前的大江大河。无论未来如何,只希望多年以后,不忘2011年夏天的那个自己,看到高楼大厦,下定决心,这里就是我家,我爱我家!
(作者系丰台菁锐营学员 丰台区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