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匆匆过,时光飞逝弹指间。回想2010年8月在懵懂中闯入大红门街道办事处的大门,开启了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转变。清楚地记得,上班的第一天被领导问的第一个问题:“知道街道办事处是干什么的吗?”当时我心里特别慌,嘴上小声回道:“是为人民服务的吧。”而在随后的工作中,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我,时不时会在耳畔、心中响起,街道办事处是干什么的,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干部我应该怎么干?
初见大红门的“熙攘”与“喧闹”
我刚入职是在街道城管科工作。“城管城管就是无所不管”,从沿街商户的占道经营,到小区里的水电气暖;从街巷胡同的路面清扫,到重大活动的环境保障,桩桩件件都离不开城管科的参与。每天沉浸在处理各种琐碎事务中,懵懂变成了“头大”,工作时间不是“996”就是“5+2”,偶尔有空闲,最大的休闲活动就是招呼同学和小伙伴来大红门买衣服,服装批发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衣物、鞋子,便宜的价格、多样的款式,让当时囊中羞涩的我逛得不亦乐乎。
每当与小伙伴聊到工作,听闻我在“大红门街道的城管科”,总能换来“同情”的眼神。随着工作逐渐深入,我也慢慢了解到,大红门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它带给我的不光有“血拼”的乐趣,更有干不完的工作任务……清不完的小广告、疏导不完的交通以及治理不完的环境乱象,这些都是首都“大城市病”的典型症状,更是北京发展的“牛皮癣”,得治。我也逐渐开始理解,城管工作不只是处理琐碎事务,它关乎城市秩序,关乎百姓生活,更关乎首都的形象。
“抽丝剥茧”方能“破题攻坚”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式被提出,“市场疏解”这个词也一次又一次体现在街道的各种会议和报告中,随着服装市场一家一家被腾退,大红门的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治病还得祛病根”。2021年9月,丰台区对大红门地区最后4家服装批发市场启动疏解腾退工作,街道党工委吹响了“冲锋号”。每天清晨,我就和同事们一起,走进市场,一家一家做工作。为了争取商户的理解,我们使尽浑身解数去“套近乎”,再次开启“买、买、买”的节奏。几次大“出血”后,我们终于找到与商户“搭茬”的机会,功夫不负有人心,他们慢慢放下了抵触心理,把顾虑和盘托出,这些曾经的“大红门守望者”,面临转型的阵痛,他们支持政府的决定,只是对未来心里“没底”。
找到了症结点所在,我们便积极尝试着去了解每一个商户的情况,帮助他们寻找未来生计和承接地,打消他们的顾虑。化解这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宛如抽丝剥茧,既要厘清政策的红线,又要平衡各方的利益。我渐渐明白,城市治理不仅仅是执法和管理,更多的是服务与沟通,是理解与支持,是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找回应民生之需的艺术。
苍穹不负少年意,岁月不枉赶路人。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2021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平稳完成所有市场的关停。从此,服装批发业态彻底从大红门退出历史舞台。站在寂静的市场门口,看着曾经熙熙攘攘的通道,想象着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块硬骨头,我们啃下来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大红门的明天,为了丰台更好的未来。从此,我更加努力学习,用心工作,希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更深、更多的足迹。
见证“华丽转身”和“礼乐和序”
凉水河依然静静地流淌,但它已然见证了一个地区的新生。如今的大红门,就像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正在经历华丽的蜕变。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已转型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国家自然博物馆揭开南中轴“博物馆群”神秘面纱,2025年全国最大的京东生活港将亮相……南中轴首都商务新区规划已从蓝图变成现实,礼乐和序的美好画卷正在一帧一帧展现。
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片热土上,我见证并参与着大红门地区的“蝶变”,也在14年的工作历练中,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城市治理工作者,一步步实现着人生角色的“蜕变”。大红门的每一处变化,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我常常想起报到那天站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情景,如今回首,那些曾经的困惑与迷茫,都在无形中化作了前行的动力。
2025年,丰台区明确把“营造环境、塑强功能”作为战略发力点和关键突破口,街道党工委也明确了“焕新南中轴、礼乐大红门”的建设目标,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更加坚信要用“螺丝钉”精神,秉持“长辛先锋”的理念和信念,在大红门这片热土上,立足区域定位、历史使命,践行好“连接党群、服务民生、推动发展”的职责任务,展现服务首都功能的新担当。
(作者系“丰台菁锐营”第二组学员,大红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李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