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初春的芳古园社区,晨光熹微中,一群身穿蓝马甲的老人手持夹子、拎着垃圾袋,弯腰在社区草坪、楼门间仔细搜寻。这支由20名平均年龄74岁的老人组成的“十姐妹”志愿队,是社区里最活跃的“安全守护者”。79岁高龄的队长王秀英阿姨一边用夹子拨开灌木丛,一边念叨:“这周最脏的是12号楼前,遛狗的多,还有幼儿园接送孩子的家长随手丢烟头,得盯紧喽!”
在方庄街道芳古园一区第二社区,这支平均年龄74岁的“银发志愿队”——“十姐妹”环保志愿团队,成立已13年。她们以捡拾垃圾的“小行动”汇聚社区治理的“大能量”,不仅扮靓了家园,更将环保与防火安全紧密结合,织就了一张社区安全防护网,成为丰台区基层治理的鲜活典范。
从垃圾清理到防火屏障
弯腰捡烟头 抬头查隐患
每周一清晨,“十姐妹”队员们身着蓝色马甲,手持夹子、竹竿和垃圾袋,穿梭于社区的绿化带、楼道角落和停车位间。她们的目光不仅停留在烟头、纸屑上,更聚焦于隐藏在角落的易燃物——枯枝落叶、堆积的塑料瓶、废弃包装盒等。“这些垃圾看似不起眼,但堆积久了容易成为火灾隐患,尤其现在这种干燥季节。”队长王秀英解释道。
“十姐妹”的日常巡逻细致到“毫米级”。前不久,刚对社区栅栏边的烟头进行追踪,并成功“破案”,有效处理了隐患。“这烟头带金边,和上次幼儿园栅栏外发现的一样!”王秀英猫腰在社区沿街栅栏内侧的草坪上,用镊子夹起三个烟头,眯眼对着阳光端详,烟蒂上的“1916”烫金字让她想起了什么。“走!去西门小市场!”志愿队顺着烟头散落方向“破案”。果然,社区西门外市场门口的垃圾桶旁,散落着同款烟蒂和烟盒。“就是市场内商户在社区栅栏边抽烟随手将烟头扔到咱们社区草坪上。”她第一时间拍照,将“证据”发给居委会工作群,协调有关部门出面与市场交涉并提出警告。从那以后,社区的栅栏内再也没有出现过烟头。
草坪上的枯枝、座椅旁打牌人留下的烟头、垃圾桶边的碎纸片……她们“边捡边分类”,烟头单独装袋,“防火无小事,一个小火星就能燎了楼!”
环保与防火意识的双重播种
“唠嗑式宣传”让安全知识“入心”
“十姐妹”深谙“言传不如身教”的力量。她们在捡拾垃圾时,会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特别强调易燃垃圾(如纸张、泡沫箱)的单独处理。
午后社区广场,一场特别的“防火课”开讲。“我发现咱家保姆一边做饭一边玩儿手机。”听到老两口随口的对话,王秀英产生了警觉,立刻上前做起了安全提示。其他老人听着讲解,纷纷围了过来,王秀英就更热情地给大家“培训”了起来,手把手教居民“油锅着火怎么盖”“灭火器怎么用”。除了队长,志愿队的其他队员也同样把安全宣传融入日常:看见邻居老人出门,就提醒“厨房炖肉别离人”;发现电动车“飞线充电”,晚上立刻通知社区干部采取“敲门行动”。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倡导,效果显著。社区居民李大爷说:“以前觉得垃圾随手一扔没啥,现在看她们这么坚持,自己也注意了。”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青少年也加入志愿行列,孩子们一边捡垃圾,一边学习防火知识,成为社区的“小小安全宣传员”。“现在连租户都主动清理楼道杂物,社区‘安全网’越织越密!”芳古园一区第二社区书记高亚群感慨道。
从志愿队到全民共治
织密“防护网”经验推广助力基层治理
“十姐妹”环保志愿团队的实践,已逐渐演变为一种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以环保为起点,将防火安全、社区共建、居民参与等多重目标融为一体,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社区的“安全防护网”,真正实现了从“志愿队”到“全民共治”的跨越。
“社区治理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群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只有让每个人都成为参与者,才能真正织密安全防护网。”王秀英说。“十姐妹”通过社区微信群、宣传栏、楼门长会议等多种渠道,向居民普及环保与防火知识,号召大家“从自家门口做起,清理堆物、分类垃圾、消除隐患”。“‘十姐妹’还与社区党委、物业形成联动机制,定期清理电表箱周边杂物、组织居民参与消防知识学习、巡查消防通道畅通情况等。”高亚群表示,社区工作中的“十姐妹”,将整个社区居民的心都系在了一起,将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
如今,“十姐妹”的经验已在方庄地区多个社区落地生根。“我们在‘方庄生活’公众号上挖掘了很多像‘十姐妹’这样的社区志愿服务队,并开设了专栏‘社区治慧谈’,将好的治理经验进行推广。”方庄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干部杜沐青表示,目前又涌现了“夕阳红志愿队”“小太阳”等众多志愿队,各个社区争相效仿,用“小行动”织就“大安全”,用“小社区”书写“大治理”。
记者手记
弯腰捡拾的是垃圾,挺直腰杆树立的是标杆。“十姐妹”用行动证明,基层治理的“密码”藏于细节之中——以环保为切口,将防火安全融入日常,用情服务凝聚人心,将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真正实现了“全民共治”。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丰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注脚,更为老龄化社区如何激发治理活力提供了宝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