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区域顶尖学校集团 用六到九年建成首都教育强区
  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小学期”玩出混搭风,孩子们互相泼水,尽享快乐童年。原梓峰 摄

  《教育家》杂志“区域观察”栏目组走进丰台区,将镜头聚焦到优质生源留存、“小土豆”学校难题、普高率提升等问题,对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进行采访,关注基础教育“强基工程”的落实情况,从丰台区教育的创新做法中,得到关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启示。

  1

  《教育家》:丰台区提出用六到九年时间建成教育强区,强化学校办学能力,打造丰台区顶尖学校集团,大幅提升小升初、初升高的招生能力,减少优质生源的外流。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丰台区都做了哪些调整和优化?请您介绍一下具体做法。

  杨晓辉:丰台区委、区政府于2022年8月开始调研,在深入了解全区教育发展情况、全面梳理丰台区教育发展存在的短板之后,在2023年初制定出台了丰台区基础教育“强基工程”,提出了6大项、30小项的具体改革任务,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两年来,丰台区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从优化教育布局入手,建立发展框架,形成有思路、有格局的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丰台区建立了学区制,将全区按照街道的行政区划划分成13个学区。通过逐一梳理学区教育资源、百姓需求和发展空间,发现学区教育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进而进行织补、完善。2024年,丰台区有7所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增加7200个学位,这应该是我们近十年来单年增加学位最多的一年。这有效织补了石榴庄、新村、宛平等地区的教育资源短板,实现群众就近上好学的愿望。丰台区在“强基工程”中提出要实现“三个一”,即每一个街镇都要有优质的学校,每一所学校都要有领军型的教师,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丰台区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三个一”推进。 

  此外,丰台区还注重分层教学,重点培养有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建立了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和陶西平创新人才学院。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规划了数学建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自然和生命科学四大板块,为对此有兴趣和天赋的孩子提供课程资源和成长平台。陶西平创新人才学院主要针对初高中拔尖学生,为他们提供竞赛类资源,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接触顶尖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思维。 

  丰台区积极争取市级政策支持,2024年,有501名孩子通过集团直升的方式升入理想的高中,实现了人才有效的贯通培养,对留住优质生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教育家》:丰台区提出了截至2032年的丰台区教育发展目标,预期到2025年,丰台区普高率突破80%,到2031年希望能突破85%。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和规划?未来丰台区将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

  杨晓辉: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普通高中入学需求在逐渐增加,因此提出提升普高率。过去丰台区的高中教育存在几个问题:学校数量少、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且差距较大,导致成绩拔尖的孩子往往都扎堆在一所学校。为改变这一现状,丰台区持续新办高中,织密高中整体网络,同时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2023年,丰台区新办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等4所高中,2024年又新办北京市太平桥学校、北京市丰台区第八中学、北京丰台科技中学等4所高中。两年的时间,我们新办了8所高中,全区高中数量增加到25所,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高中学位的选择,持续扩大高中的学位供给,提升高中的入学率。

  3

  《教育家》: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让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丰台区都作出了哪些尝试?

  杨晓辉:首先是优化教育理念。教育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提升教育水平。我们当前处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部分孩子对某些领域研究的深度、广度可能远超过学科老师,因此课堂需要颠覆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 

  其次是聚焦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力点在于课堂教育改革。我们启动了“全要素、贯通式、实践性”行走的思政课建设,将区域内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了10余条学生可以实际行走的路线,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当中感悟思政力量。 

  另外,我们还在全区40多所学校推动了“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项目,让这些学校的管理干部和老师作为种子干部、种子教师,聚焦课堂形态变化,让学生以研究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方式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学习好、表现踊跃的孩子,还更多地关注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以带动他们来提升课堂的整体活跃度,让孩子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我们还将德育融入学习共同体当中,建立成长共育小组。丰台区还在全区启动了“阳光体育”项目,目标是让每个孩子的身体都强壮起来。 

  教育离不开社会各类资源的注入。丰台区通过学区制的改革将学校资源和属地资源进行统合,让属地资源帮助学校办学,让学生走出学校进行实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链接各类社会资源,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此外,我们也非常关注家校共育。单纯依靠学校不能解决学生的全部问题,我们要动员家长的力量。丰台区研制开发了家校共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每年都有家校共育专属教材,每套三本,老师、学生、家长各一本。

  4

  《教育家》:几十年来困扰教育发展的“小土豆”学校一直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破解的难题,也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对此,丰台区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变?

  杨晓辉:对于有更多建成区的丰台区而言,“小土豆”学校问题尤为棘手。建成区内的学校建设规划于不同年代,有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数学老师,这样的小规模学校很难开展教研,同时发展资源也非常有限,很难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丰台区采取级部制的方式,推动“小土豆”学校问题的解决,我们就近就便整合了35所小规模学校,形成17个教育教学管理单元。通过这种方式,既扩大了学校整体发展规模,也扩大了教师群体,使高质量的教研和学生活动能够有效开展。例如,卢沟桥小学由过去的卢沟桥一小、卢沟桥二小整合而成,实行级部制后双方对各自的教学优势、教学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同时统筹安排教师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实现教师走课或走校机制,一套教师团队、两个校区授课。同时,将两所学校分成低年级学部和高年级学部,扩大同年级学生群体,更有利于组织活动。 

  考虑到家长和社会的接受度问题,我们并没有一步到位地将两所学校简单地合并,而是在实行统筹级部制管理的基础上,让两所学校充分融合,待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逐渐融合,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逐步增加之后,逐步将有些条件成熟的学校进行整合,这样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管理。

  5

  《教育家》:据了解,丰台区教委在去年进行了45年来最大一次改革,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集团校拆成3所集团校,同时叠加本土有优势学校,形成了一个十强教育集团,打造出由头部带动中部、中部带动尾部的教育生态内循环。请问这样做是出于哪些考虑?对于优质生源的留存、区域教学质量的提升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杨晓辉: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十二中”)作为丰台区的优质学校,充分发挥了龙头学校的引领作用,依托自身优质资源建设钱学森中学和第五实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十二中除了选派优秀教师外,还从丰台区其他学校选派了一批优秀教师支持这两所学校办学。目前,这两所学校都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办学成效明显。 

  钱学森中学建成于2018年,当时的名字是北京市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4年后独立为钱学森中学。北京第五实验学校是北京市政府和市教委规划建设的市建共管校之一,委托十二中筹建和推动建设。几年来两所学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为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扩散,我们在2024年组建了北京市钱学森中学和北京第五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以这种集团化办学模式统筹、引领和辐射全区教育发展。 

  北京市教委多次明确提出,要把教育集团打造成教育新的载体。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丰台区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大力推动集团化办学,目前已组建21个教育集团,覆盖了全区80%的学校,优质校或示范校引领的教育集团覆盖了全区50%以上的中小学。我们大力新建和提升顶尖的学校,希望这些优质学校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生态优化和教育质量提升。除组建教育集团之外,丰台区还为这些学校赋予了新的职能和要求,如组建学科示范基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小初高优质生源建设,构建创新人才长链条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同时将相对薄弱的学校纳入教育集团,以集团一体化教研、评价,来提升其教学质量,推动全区教育生态的优化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6

  《教育家》:据了解,丰台区部分领导兼任了校长职务,对集团校内或区域内学校教学质量负责,这种职务调整在丰台区尚属首次,这样的做法和举措是基于哪些考虑?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杨晓辉:这个制度是“第一校长制度”,由丰台区领导担任学校第一校长,对教育质量和该地区的教育发展负责。第一校长制度要求区领导不仅关注学校的发展,还要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如何更好调动社会资源来支撑、支持教育发展,是当前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校长制度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诞生。我们对第一校长提出了“七个一”的工作要求,比如每学期参加一次学校教师座谈、一次学生活动,每年帮助学校解决一批问题等,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领导和学校紧密联结起来,帮助学校解决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 

  目前至少取得三个效果:引领学校站在更高的位置,以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学校乃至教育发展的问题。学校原本仅关注自身发展,在区领导的引领下,他们能看到区域发展难题,进而优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来弥补短板和弱项。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具体的问题。因为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遇到了棘手问题无力解决时,“第一校长”可以帮助他们主动对接社会资源,进而解决问题。引领和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教育发展。区领导将会引领、带动属地相关单位,为学校提供更多外部资源来办好教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明
   第07版:城治
   第08版:教育
打造区域顶尖学校集团 用六到九年建成首都教育强区
丰台报教育08打造区域顶尖学校集团 用六到九年建成首都教育强区 2025-03-07 2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