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春水初生,草木萌动,当第一缕暖风掠过京北大地,成群结队的迁徙候鸟陆续飞回。永定河畔春日限定版“科技哨兵”上线,成为守护候鸟的“隐藏神器”。
水质监测“千里眼”
丰台区通过搭建“地下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立水质监测网点,整合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数据、数据接收系统等资源,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了一个集地下水监测、管理、综合分析、应用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地下水的水质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高密度自动水质监测设备、地下水监测井以及地下水超级监测站在污染防治、监测、修复、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地下水监测井是丰台水域的“定海神针”,这些仪器24小时不间断地对关键水质指标进行监测,时刻守护着水体健康。
鸟类声纹“听诊器”
近年来,丰台水源丰沛,草木丰美,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丰富,逐渐成为候鸟的停歇地。永定河沿岸安装了鸟类声纹监测设备,设备中的声音传感器收录环境中的声音,传到边缘计算设备,通过模型识别出声音类别,再回传结果到服务器,由服务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应用。
不同种类的鸟,叫声有很大差异。声音转为频谱后,可视化的声纹图也迥然不同。苍鹭的叫声洪亮、脆生生的,中华攀雀的叫声则“秀气”很多,尖锐短促。
候鸟的每一声鸣叫,都蕴含着身份、行为和健康的信息。如果鸟鸣声响亮,设备可以识别200米范围内的鸣叫声。设备记录下这些声音,即使在夜晚或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也能识别出鸟的种类和数量,了解它们的活动规律。
AI鸟脸识别“上线”
继鸟类声纹识别系统广泛应用后,AI鸟脸识别系统陆续上线。鸟类智能监测平台采用高清视频监控、红外相机户外监测、动物样线调查、生物栖息地环境监测,通过传输系统将前端监测数据传输到服务中心,运用AI自动识别技术,快速识别监测区域内物种种类。
观鸟界有句话:认识了鸟类,就拥有了一张通向大自然剧院的终身门票。观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自然,感受生命的灵动。
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3月中旬是候鸟迁徙高峰,广大市民游客在观赏候鸟时,请保持适当距离,尊重鸟类习性,不干扰它们的生活,不破坏栖息地,不随意投喂食物,文明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