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源流研究》
作为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影响广泛久远,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几乎各种艺术形式都曾以此题材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梁祝文化研究中,传说本事、起源地点时间的考证以及故事的源流发展历来是学界关注焦点,然而至今尚无定论。本书即集中于这几个问题,从传世文献(方志、诗文集、文人笔记等)、民间传说以及相关文化遗址等诸多方面入手,综合考量,对梁祝传说的方方面面做全方位的探析考证。
《清代贵州客民与地方社会变迁》
《清代贵州客民与地方社会变迁研究》(15BZS119)的结项成果。作者将客民群体置于区域社会整体中加以考察,研究客民迁徙与分布、客民与地方开发、客民与地域社会变革、国家与地方的社会治理、客民土著化与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内容,重点探讨客民土著化与地方国家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客民在土著化进程中实现了地域认同,而王朝权力在地方社会不断深入,完成了“大一统”的国家秩序,二者是并行不悖的,为理解“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提供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文化·学术·人格——湖湘文化历史建构论》
本书首次系统论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过程,主要从湖湘文化形态建构论、湘学学统建构论、湖湘士人人格建构论三个方面,对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之一的湖湘文化建构过程作了一个通论式的宏观研究和综合论述。从文化层面上,通过分析神农、虞舜、屈原、周敦颐、王船山及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等文化现象,探讨了湖湘文化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建构过程,总结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与中华精神。从学术层面上,通过考察湘学的千年历史演进历程,探讨了湘学学统的历史建构过程,揭示了湘学学统与中华道统的内在关系。从湖湘人格层面上,通过挖掘湖湘地区乡贤人格典范的历史影响,总结出湖湘人格的血性、狂狷、崇文而尚武、叛逆且忠诚、务实并浪漫、圣贤兼豪杰等一系列典型特质。
《适时与趋变:敦煌汉简书写研究》
汉字书写有何规律可循?字体演变如何在日常书写中完成?两千年前的汉代简牍墨迹,隐藏着哪些汉字书写与字体演变规律?本书以敦煌汉简为研究对象,以汉字书写研究为核心,通过对字样笔形、部件、结构体势等的全面分析,探讨了影响书写的诸多因素以及书写对汉字字体演变的影响,考察了敦煌汉简书写特征及其所反映的书写规律与隶变、草化、楷化等字体演变规律。
《天工开物(彩绘版)》
《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综合性科技专著,被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共18卷,介绍种植、纺织、染色、粮食加工、制盐、制糖、陶瓷制作、铸造、车船制造、锻造、烧炼矿石、榨油、造纸、冶金、兵器制作、造酒曲、采集珠玉等工艺技术,是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典籍。《天工开物(彩绘版)》是专为孩子编写的《天工开物》读本。从原著中提炼、整合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衣、食、住、行、用等几大方面,精选原文,大字注音,梳理大意,帮助理解。以原著中的线条图为底本,重新绘制彩绘插图,再现生产工艺场景。文后还链接现代工艺、传说故事、动手活动、博物学知识等,拓展视野,激发兴趣。附录部分的“《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生产工艺百科全书”帮助读者了解名著的时代背景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