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书香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台书香驿站点亮社区文化新生活
我区计划三年建成100家书香驿站
  张国震 摄

  编者按:近年来,丰台区高度重视书香丰台全民阅读建设工作,把持续推进书香丰台全民阅读品牌建设、构建“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列为区委区政府重点任务和折子工程。书香驿站落地丰台,是丰台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和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系列文化改革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全方位打造书香丰台阅读品牌、推动和构建“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重要步骤。在政府主导下,引入社会力量、公益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等优质惠民资源,充分利用街镇、社区(村)闲置或低效空间、楼宇场站,采取新建、改建、共享等形式打造书香驿站,填补和完善阅读服务空白点位和薄弱点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本报讯(记者 杜倩)去年6月,61岁的陈玉梅第一次踏入西罗园街道西马金润社区的书香驿站。那时的她已与重度抑郁症抗争了5年。窗外细雨纷纷,她的生活也被阴霾笼罩——刚送走身患癌症的公公,紧接着照料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婆婆,自己还被查出甲状腺癌。女儿已成家,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家中只剩她和一台从未开机的电视机。 

  “那时我每天最怕天亮。”陈玉梅回忆道。初到书香驿站,她只是静静地坐在角落,偶尔翻翻书。驿站管家付磊注意到,这位和蔼的“大姐”在使用智能手机方面十分熟练,点外卖、预约挂号,用DeepSeek、豆包等应用程序都不在话下,便提议:“或许,您能为我们开一堂‘智能手机课’?” 

  陈玉梅的课堂上,老人们听得格外专注,课后还围上去问她:“大姐,付款码怎么更新啊?”“那天回家后,我突然有了食欲。”陈玉梅说。如今,她已是驿站的常驻志愿者,每周上两堂课,学生平均年龄72岁。她把自己的抑郁症诊断书塑封后,放在讲义首页,“我想让大家知道,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发挥价值。”

  从“空书架”到“精神家园”

  一场社区文化共建的温情实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取代了胡同院落,人们的居住空间更宽敞了,可“对门不相识”的孤独感却悄然滋长。“以前社区连个像样的文化活动室都没有,老人们只能在楼下晒太阳,孩子们放学后也没处去。”居民王阿姨回忆道。 

  这种情感空缺,被书香驿站创始人梁军敏锐察觉。作为长期关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创新者,梁军十几年前就开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的模式,他认为“文化不该高高在上,应融入日常生活”。 

  2024年5月18日,在丰台区政府支持下,他的设想变为现实——丰台区首家书香驿站在西马金润社区揭牌。一间40平方米的闲置房,6个书架、20把折叠椅,便是第一家书香驿站的全部家当。面对空空的书架,梁军没有直接采购图书,而是向社区居民发起“众筹”式捐书倡议。退休教师郑建新捐出了珍藏多年的文学经典,孩子们抱着心爱的绘本踊跃赶来……看着一本本书带着温度摆上书架,梁军十分感动,他觉得:“驿站成了!” 

  而这种“众筹”模式,让驿站从诞生起就充满社区归属感。“这不仅是政府或某个组织的驿站,更是我们大家的。”一位居民的话,道出了书香驿站“共建”的精髓。它不依赖行政力量单向供给,而是激发社区内生动力,让居民成为文化服务的主体。 

  在“百名作家进社区”活动中,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讲故事;自发读书会上,居民们为《平凡的世界》里人物的命运争论不休。驿站引入“健康阅读”理念,联合三甲医院开展义诊。书法老师吴高山的楷书课场场爆满,他从颜真卿的《颜家庙碑》讲到大唐气象;中国音乐学院的石博士带着老年合唱团重拾青春梦想……驿站成了“社区能人”展示的舞台,邻里关系也在交流中愈发融洽。

  物业变身“文化合伙人”

  开辟多元服务基层创新范例

  西马物业支部书记周坚拿出手机,展示一张对比照片,“看,左边是2023年闲置的食堂操作间;右边是现在的书香驿站,墙上挂着居民创作的油画,变化多大啊。” 

  去年,得知要设立书香驿站,周坚主动把闲置多年的食堂操作间改造成驿站活动室。不仅让物业员工全力为活动提供后勤支持,他还参与课程策划,甚至协调周边商家提供帮助。 

  他的付出被社区居民尽收眼底,大概3个月后,周坚发现物业前台放着一盒手工月饼,附带纸条上写着“给帮驿站值班的物业管家”。而这位物业管家上周还因催缴物业费被同一栋楼的业主投诉过。 

  他坦言,在传统物业管理模式下,物业与居民的关系多局限于“四保一服”,以往举办活动,参与者寥寥无几。“但上周的包饺子活动,来了80多人,这可是我们社区至今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周坚说这话时,满脸自豪。 

  自从物业工作人员“兼职”成为驿站志愿者,矛盾解决率提高了。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一变化,有驿站的社区,居民对物业的满意度提升了,邻里纠纷减少了。 

  驿站管家们也是社区的“万事通”。居民提出“想学习种植”,管家就联系农业大学的学生来授课;发现老人孤独,就组织“青团制作”活动,让传统手艺成为情感纽带。他们还挖掘出许多“社区能人”:会编织的阿姨开手工课,退休编辑主持“跨代读书会”。“我们就像‘文化经纪人’,把需求和资源精准对接。”管家付磊笑着说。 

  “文化服务不能千篇一律,要为每个社区定制专属文化菜单。”梁军说。书香驿站的实践,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书香驿站的实践证明,当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形成合力,社区就能从“行政单元”变成“生活共同体”。

  重构人与“附近”的关系 让文化星火照亮更多社区

  “一个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高楼有多高,而在于老人摔倒时多少人愿意搀扶;不在于GDP有多高,而在于深夜归家的人能否看到一盏温暖的灯。”梁军道出了书香驿站最本质的价值。它像一股清泉,滋养着社区的精神土壤。 

  随着丰台区“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多家不同特色的书香驿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三年计划扩展至100家,实现全区覆盖。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白晓波表示,书香驿站十年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以满足居民多层次文化需求为导向,打造了“七彩空间”,以“阅读+”为核心,整合文化、教育、健康、公益等多元服务,形成了“7+2”功能36项服务内容。用标准化服务清单,将优质文化资源精准送达基层,被社区百姓称为“咱的第二个家”。 

  梁军从未放弃对于“驿站+”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他希望未来驿站能开设社区厨房,让独居老人吃上热乎饭;能办起儿童课后托管,解决双职工家庭的难题;能成为社区创业者孵化空间。若这些构想得以实现,则表明书香驿站不仅是社区文化空间,更是解决社区痛点的服务平台,还是重构人际关系的公共客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社会
   第05版:城治
   第06版:生态
   第07版:书香
   第08版:安全
我区计划三年建成100家书香驿站
中华书局新书单
广告
丰台报书香07我区计划三年建成100家书香驿站 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