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狮子究竟有多少只?数百年间,从民间传说到官方统计,答案始终扑朔迷离。金元明清的能工巧匠,在石栏柱上雕琢出或隐或现的狮子,让每一次清点都成为挑战。而“卢沟晓月”的朦胧诗意,更令帝王将相为之沉醉——乾隆夜半寻月的趣闻,道出这座古桥的魅力。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提起卢沟桥,便会想到一句耳熟能详的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作为卢沟桥上的著名景观,卢沟桥狮子的数量向来让世人津津乐道。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里说,卢沟桥“左右石栏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就连清代官方的《顺天府志》也说不清卢沟桥的石狮数目:“栏上百狮,子母忽觅,不可数计。”
卢沟桥的狮子明明是雕在柱子上不动的石狮子,为什么数不清呢?况且几百米长的桥栏杆,能有多少石狮子?传说还真的有人去数过。
据说有一年,从山东来个枣贩子,经过卢沟桥时,看见桥上的石狮子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很是有趣,忽想起这个流传的歇后语后便忍不住数起来。他从西数到东、从东数到西,可是怎么也数不清。同行的伙计告诉他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由来已久,劝他别白费力气。
可这枣贩子生性倔强,偏要赌气数清楚,而且他还想到一个好办法:只见他从枣筐里先数出一大堆枣记下数目,然后开始数一个石狮子就往狮子嘴里塞一个枣。可是他数来数去总会看到有的狮子嘴里没塞着枣。他就又数出一堆枣来,继续数狮子。结果数了一天,枣贩子的枣筐见了底儿,石狮子也没数清,只得垂头丧气地离开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其实真正数不清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古代工匠雕刻技术精湛,雕刻的小狮子数量众多,或隐或显,形态各异,要数清楚实属不易;二是由于历代修补,石狮数量在不断变化。因此,每次统计出来的数据总是不同。
比如清代查慎行编著的笔记《人海记》中记载,“卢沟桥石狮两行,共三百六十八”,但近代著名藏书家“藏园老人”傅增湘在《卢沟桥考略》中又称“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这与现存的数量相比,相差悬殊。
现代有关部门也做过多次统计,但数字也不尽相同。比如20世纪50年代相关部门清点,全桥望柱上有大狮子281只,小狮子207只,共计488只;而1962年,北京文物部门对全桥的狮子进行清点,总数为485只,并认为已经把“数不清”的狮子数清了;可1968年桥面加宽工程完成后,狮子总数就增至494只;到了1986年桥面复原工程开工前清点,又得出大小狮子共有491只。就连20世纪90年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卢沟桥上石狮数起初是492只,后来却变成498只。目前,比较权威的数据是由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文化旅游局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501只,其中,栏杆望柱上的大狮子281只,小狮子214只,桥两端华表顶上4只,桥东端的顶桥狮2只。总算是给此事作了定论。
其实,卢沟桥石狮的断代研究成果显示,卢沟桥石狮也不是一个时代完成的,前后跨越800多年,这501只狮子中金代石狮1只,元、明两代石狮90多组,清代石狮126组,新中国成立后增补2组。
最早期的金、元两代石狮,身躯瘦长,面部狭窄,颈上系有飘逸的丝带,石料浅青黄色,风化较为严重,狮头上的卷毛花纹几乎看不出原来的细节。明朝的石狮在材料与雕刻风格上与金、元两代石狮非常相近,只是身躯较为粗短,足下踩有绣球或小狮,有的大石狮身上也带有小狮。
清朝前期的石狮采用暗红色或青灰色石料,保存较为完好,雕刻细腻但造型夸张,胸部饱满卷毛高突,附在身上的小狮凸显其乐融融的景象。清末民初的石狮则明显敷衍了事,石质颜色不一,雕刻工艺粗糙,却占有石狮中最大比例的数量,约为总体的四分之一。最新的石狮便是新中国成立后修缮增补的,一组为1969年补做,一大两小的造型,取名为“三狮齐吼”;另一只则是1988年因遭雷击而毁坏,于1997年被修复的石狮,也是卢沟桥上最年轻的狮子。
如今,卢沟桥历经800多年风雨洗礼,仍屹立于永定河上,它所体现的强大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伟大精神的象征。
卢沟晓月醉帝心
常言道“圣心难测”,但卢沟石桥的横空出世,却如神来之笔,将卢沟水、天中月完美相融,无差别地俘获了一代代帝王心。
穿越时光隧道,古色的清晨,进出京都的行人在茫茫晨曦中踏上卢沟桥,举头遥望:月轮斜挂,晨霜薄铺,柳影摇曳,青山横伏,鸡鸣报晓。
朦胧中融着清朗,喧哗里透着幽静,石桥、明月、远山、近水,构成了一幕意蕴万千、独一无二的胜景。试问如此佳境,谁能不为之倾倒?
因此,当卢沟桥刚建成不久,金章宗就选取燕京最著名的八处景点命名为“燕京八景”。“卢沟晓月”便是其一,指的就是晨曦中卢沟桥映晓月的景象。“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燕台八景)自命名之后经元明清历代略有微调,至1751年,清乾隆皇帝最终确定八景之名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从此,卢沟晓月美景名冠京城。
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到卢沟桥去赏览并作诗。特别是乾隆皇帝,他曾按“燕京八景”分别写了八首诗,并立了八景碑石,碑石后背都镌刻着他写的诗。“卢沟晓月”碑就是其中之一,碑石上的诗文如下: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澹,一蝀分波夹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此诗将情、景、事三者融为一体,情愫缠绵细腻,颇为动人。
由于乾隆皇帝对卢沟晓月美景倾心不已,民间还流传有关他到卢沟桥赏月的逸事。
据传有一年夏天月末,刘墉陪同乾隆帝到南苑海子墙里打围。回来时,乾隆帝认为天色还早,便带领众臣顺着东河堤来到了卢沟桥龙王庙行宫。
吃过晚饭,君臣来到东桥头乘凉,乾隆说道:“朕前几年路过这里,当时正值初秋,仰望蓝天,疏星淡月;俯桥眺水,波光似雪;远远眺望,河水如带,西山时隐时现,真好似身临仙境一般。朕触景生情,写了‘卢沟晓月’诗。等一会儿月亮出来,朕要再写一首夏季的美景诗!”随行大臣纷纷叫好。前来接驾的宛平县令赶紧顺着说:“凡是从这儿经过的文人墨客,看到万岁爷的诗,无不赞叹,都说写得景美情深,真乃诗中极品。”
大家也都附和着称赞起来。
然而,这帮大臣只顾着逢迎皇上,竟都没想起今天是农历三十,月末哪里会有月亮?乾隆当时说完后忽然想到这茬,可金口玉言,如何更改?刘墉也醒悟过来,躲在一边不敢说话,心想:“今天怕是要完了,等不到月亮可该如何收场?”于是,一阵苦思冥想,终于有了主意。
只见刘墉不动声色,片刻后便不紧不慢地开口问道:“万岁,月亮该出来了吧?”乾隆心想:“这刘墉怕不是成心要看我笑话!”于是沉着脸没有回答。
谁知刘墉不知死活,见乾隆没说话,紧接着又问:“万岁,月亮出来了吗?”乾隆瞬间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这该死的刘罗锅想叫朕当众出丑呀!今天是什么日子,月亮能出来吗?”正要发作时,刘墉忽然又说:“皇上,您是真龙天子,是大命之人,月亮出来不出来只有您能看得见。臣等都是凡夫俗子,肉眼凡胎,怕是出来也看不见,只得先问您呢!”
乾隆一听此话方醒悟过来了,知道刘墉是给自己找台阶,于是便使劲向天空眺望了一番,赶紧说:“朕看见了。你们看,那不是月亮出来了吗?”
随行大臣们也都明白过来,赶紧睁大两眼顺着乾隆眺望的地方看去,望着空空如也的夜空,脸上虽神态丰富假装惊喜,可嘴上什么也不敢多说。
刘墉见此情景赶紧又说:“万岁,赏月虽好,可凉风已起,保重龙体要紧,还是起驾回宫吧。”乾隆听了也顺坡下驴道:“嗯,是该回去了。”
事情至此,才算有了个圆场,大家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来,赶紧簇拥着皇上离去。
关于乾隆皇帝的这个笑话虽然无法确定真假,但由此可见,其对卢沟晓月的喜爱之情已是传之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