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宛平夜话》第12期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报道第一人

  七七事变后第3天的清晨,方大曾背上一台相机、跨上自行车,朝着北平西南方向的卢沟桥疾驰而去。途经平汉铁路丰台岔道时,他遭到了日军的盘查,记者的身份让他顺利过关。宛平城、卢沟桥、长辛店等地,都留下了他采访的脚印,拍下了很多照片。 

  从7月11日到22日,方大曾又几次前往卢沟桥等地采访,写出7000多字长篇战地通讯报道,详细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发端、中国守军的态度、日军的动向。8月1日,上海《世界知识》杂志第6卷第10号刊发他的《卢沟桥抗战记》,成为了解中国卢沟桥抗战的第一手消息。 

  29军在这次抗敌战斗中,其悲壮惨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记得在日军二次进攻的夜里,29军有一排人守铁桥,结果全部牺牲,亦未退却一步。 

  29军的兵士每一个都很可爱,他们平均年龄都很小,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正充满了天真活泼和英勇热烈的心,又何况他们都受过铁的训练与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浇灌! 

  方大曾的战地通讯报道具有强烈的前瞻性:“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这是一个全民的抗战,是一个生死关头的民族解放斗争。” 历史证明,卢沟桥抗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方大曾出生在北平协和胡同7号(今10号),他从小就喜欢拍照,读小学的时候,母亲花7块大洋给他买了一台相机。从此,相机就成了他形影不离、患难与共的伙伴。1930年,他考入中法大学经济系。大学毕业后,他参与创办了“中外新闻学社”,并以“小方”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照片和文字报道。对于自己的笔名,他是这样介绍的:“方者,刚正不阿也,小则含有谦逊之意,正是为人处世之道,我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9月18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便音讯中断,再也没了下文…… 

  方大曾失踪后,他母亲一直等儿子回家,到1969年去世,这一等就是32年。小外孙曾经不解地问姥姥:“别人都搬新家了,姥姥为什么不搬啊?”方大曾的母亲意味深长地说:“我不能搬,因为我要等我的儿子,等你大舅,我跟他约好了在家等他,我怕搬走了他回来就找不到家了,找不到妈妈了。”协和胡同的街坊,经常看到方妈妈坐在门前,默默地望着胡同口……

  下期预告

  29军将士浴血奋战时,谁在背后为这座不屈的城池贡献力量?北平学生为何高喊“捐出一万沙袋”?长辛店铁路工人如何用铁锹改写战场?各地慰问团送来的物资竟堆成“西瓜山”?《宛平夜话》第13期为您揭晓卢沟桥事变后,那些默默付出的民间力量。 

  播出时间: 

  8月4日 20:0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北京未来企业家实训营
   第06版:关注
   第07版:发现丰台之美
   第08版:宛平史话
海外学子感受青年友好生态城区
丰台发出新规落地后全市首张中央厨房食品经营许可证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报道第一人
丰台以旧换新促家电消费
北京10号线“青创村”AI+邀请赛启幕
丰台报综合03方大曾:卢沟桥抗战报道第一人 2025-08-04 2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