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部有一处让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它的名字,因与历史著名事件相连,常存在于教科书中;陌生的是若不亲自过去看看,你可能并不“认识”它,或者说,当有一天,你不自觉置身其中,别人告知你这里的名字时,可能你会像我一样——大吃一惊。在我至今为止的人生中,有幸在不同时间、以不同的心境深深凝望过它三次。
第一次凝望 古风原貌
“这个镇子好有趣!”我惊喜地对身边的同事说。
“有趣在哪里?”同行的同事问。
“你不觉得这里很矛盾吗?但它们又和谐相处在一起。”我指着坐落在这条大街和不远处的建筑说:“你瞧,这里既有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又有清真寺,既有娘娘宫、火神庙,还有老爷庙……”我感慨地说,“竟然有这么多的宗教在这里安营扎寨,和谐共生,看上去也不止百年了吧,难道不神奇吗?”
“传说这里已有千年,是古代进京的必经之路,像个‘驿站’一样。各个国家、各路人等都要在此停留休整,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不同国家的神仙才会相聚于此,各保佑各的子民。”一位同事幽默地说。
“那这里,叫什么名字?”我问。“长辛店。”同事们告诉我。
——哦,原来是它!这个名字在课本里见过,与革命和工人运动有关,但到了这里才发现,它的“容量”和“有趣”程度远不止于此。看着同事们司空见惯的神情,我知道他们对这里并不陌生,但在我的眼里,初遇这里是如此新奇!
这场对话发生在2005年夏天,我和同事们因工作原因在去往北京西郊慰问特困老人途中,经过了这个古镇。20年前,当我第一眼看到这里,就被它古旧又满载烟火气息的风貌吸引。古镇周边的道路不像北京五环以内是平整的大道,它依坡而建,蜿蜒曲折,坡面用石头和土夯筑,感觉很像山城或是海边的路景。不知属于哪个年代的没有装饰的石头房子、砖瓦房子很多都在坡上自然散落着,被郁郁葱葱的大树间隔覆盖,朴素得像是20世纪80年代的景象,坡下有老人带着孩童在树下玩耍,怡然自得。
工作结束,返回途中,我在这条古意盎然的镇子里多逗留了一会儿,看到了更多让我惊喜的存在:山坡下面平坦的土地是镇中心,有一条大街,两侧和周边建有集体大澡堂、药铺、商会旧址、大戏台,古代衙门(后为民国时期的警察局、当代的派出所)、中西合璧的火车站、各种宗教场所,生生不息的住家、沿街的商铺,以及充满了浓浓人情味儿的胡同杂院……附近还有清代建造“京汉铁路”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二七”铁路工厂,以及严肃整洁的军事大院“装甲兵工程学院”。
我被这里弥漫的层层叠叠的时光气质吸引。这个古镇的复杂肌理让我着迷——这里的一切在我来之前并未见过,但又像是久别重逢,是那么亲切和感怀。多年后,我曾共事过的与这里有着深厚感情的老领导李澎,以这里为原型,创作了一首名叫《老街怀古》的歌曲,里面的“古槐花开点点往事越千年,你的故事深厚悠远,青砖灰瓦老石板,让我的心绪回到了从前……”让来过这里的人们感同身受。
第二次凝望 烽火战歌
对长辛店古镇的第二次凝望是在11年前,我参加单位的主题党日活动,来到了这里。
那是2014年,重回这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丰台长辛店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起点与典范,被誉为“北方的红星”。
在这里,拉响了京城第一声汽笛,点亮了京城第一盏电灯,炼出了京城第一炉钢,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液力传动车,见证了中国铁路工业的兴起与辉煌;同时,这里还是我党早期传播革命真理的战斗阵地,是中国工人运动的起点——中国现代史上“二七工人运动”的主要策源地。
这里有“二七工人运动”时代工人学习文化最初的“教室”,小小的四合院里,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简易的黑板和长条凳上,李大钊、邓中夏都曾在这里为工人讲过课;毛泽东两次来到长辛店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盛成、史文彬等革命先烈在这里发动工人支持学生的“五四运动”;林祥谦、张国焘、项英、施洋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骨干参与领导中国两万余工人声势浩大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载入史册;1923年,就在长辛店古镇的“火神庙”,大批军阀军警突然进驻,对参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工人领袖进行残酷打击,长辛店9名工人运动领袖牺牲,酿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毛泽东曾说:“中国工人运动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激发工人爱国热情、开展革命斗争实践,从成立铁路工人会到在工人中创建党的早期组织,一系列革命活动让长辛店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策源地。
在这里,我们仿佛能感受到20世纪初叶中国的战鼓擂擂,感受到置身于水深火热时代变革大潮中的热气腾腾,感受到革命的星星之火被勇士们慢慢点燃,向中华大地蔓延开去的豪迈;感受到一种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理想主义在这里唱响划时代的战歌……
中国之所以能有今朝的繁荣昌盛,与早期革命先烈的赤诚奉献因果相连。在这里,革命的颜色没有淡去,它被后世尊重着、传承着,原汁原味地维护起来。踏足这些故居,踏足“二七革命纪念馆”,深深凝望这里的每一处历史细节,我们能感受到当年革命生活的帧帧画面和一颗藏于粗衣布衫中火热的心。
2025年7月,我阅读到一篇发表在当月《前线》杂志,时任北京市丰台区委书记王少峰的署名文章《长辛先锋: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力量》。他将发源于长辛店的红色革命精神进行了提炼,结合时代发展,探索打造成为整个丰台地区的党建品牌。他的文章里有一句阐述“长辛先锋”这个党建品牌名称由来的话语,读来振聋发聩:“要以共产党员的‘长辛苦’,换来人民群众的‘长幸福’。”
这是今天的共产党员与建党之初的共产党员穿越历史的对话。
第三次凝望 城市更新
我对长辛店老镇的第三次凝望,始于2021年。
2021年,我作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潮北京》系列丛书的作者,有幸承担撰写“二七厂1897科创城”的创作任务。当我随调研组来到位于长辛店古镇的“二七厂1897科创城”,实话说,踏入便被震撼——这里有我只闻其名,但从未见过的景象:清代慈禧专用的建造火车的“龙车房”;当年铺设在地上的刻着“1895”年制造的原始铁轨;中国工业初生时气息浓郁的欧式建筑群、超大跨度的20世纪40年代日本厂房等8处文物建筑,和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建设的建筑并肩站立在一起,还有当下艺术而时尚的游乐设施、咖啡馆、企业的工作室也都在这里安家落户,以及连接这些建筑的1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
“不同阶段的历史在这里站成了时光柱。”采风时,我感慨道。而这一切,都源于2018年,在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中车集团产业调整的宏观背景下,二七机车公司全面退出制造业并向符合北京市“四个中心”定位的业务转型。始建于1897年的铁道部北京二七机车工厂在建厂121周年之际,与中青旅文化公司携手打造成为“二七厂1897科创城”,也由此,这里被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单位,同时,它也成为北京市文旅领域和“城市更新”领域的优秀案例,成为长辛店老镇城市更新行动的“先行者”。
而自2023年起,我作为一名城市更新工作的参与者,更是直接接触到了更多长辛店老镇规划和改造方案——历经多年风雨沧桑,长辛店老镇原有建筑多为老旧设施,居民生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拍,条件亟待改善。长辛店老镇的更新工作,在经过多方论证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特道路:以“千年驿站,老镇常新”的定位,将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统一。作为北京城区内保存最完整的镇区之一,长辛店老镇的城市更新工作以“文化复兴”为核心,在保护千年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现代活力。以“修旧如故”原则,让每一处院落都成为“更新单元”,对历史建筑和现有房屋进行精细化的修缮改造。
在参与讨论长辛店老镇更新的方案里,我看到了一个生长着“时代触角”的朝气蓬勃的长辛店古镇正在慢慢诞生——它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旧时光肌理,又洋溢着新时代的青春活力。
2025年5月1日,长辛店老镇更新工程迎来全面开街。走进焕然一新的长辛店老镇,我兴奋地凝望着这里:传统建筑与现代国潮元素相得益彰,既能看到灰砖绿瓦红门楹的清代老爷庙,被一层层剔掉瓷砖、水泥露出灰砖的老理发店,灰白色外墙、烟囱在房后的回民食堂,就地取材的石片儿屋顶、鹅卵石墙,还能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干粘石商铺门脸儿、80年代风格的长辛百货……更新的老镇里,最耀目的当数深受年轻人热爱的长辛店国潮时尚街区的亮相——以“中国潮、国际范、烟火气”为特色,这条古街致力于打造北京“国潮演艺+时尚消费”新地标。
作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标杆项目,这一承载千年历史记忆的街区,实现了历史文脉传承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成为惠民工程、文化复兴与城市发展的典范。
“长辛店老镇的改造,赶上了好时代!”老居民们重回故地追寻旧时光,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张大姐竖起大拇指说出的这句话,说到了我和很多人的心坎里。
(文/盛蕾 原文刊载于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