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西玉米皮产业成农文旅创新发展新名片

  本报讯(通讯员 胡明华 张浩)在京蒙协作机制的支持和内蒙古林西县挂职团队的推动下,内蒙古林西县大营子乡曾经被视作“废弃物”的玉米皮,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如今,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玉米皮,在能工巧匠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文创产品,不仅成为林西农文旅融合的“形象代言人”,更是京蒙帮扶、助农富民结硕果的真实写照。

  一片玉米皮绘出农文旅新名片

  走进内蒙古林西县大营子乡东升村的玉米皮手工艺品加工车间,一面展示墙格外亮眼,憨态可掬的生肖造型、灵动逼真的山水图案,以及一尊融合了当地山川风貌的吉祥物“林小丰”,皆由玉米皮剪贴拼接而成。 

  “‘林小丰’头顶的弧线取自大冷山轮廓,手里捧着的瓜果蔬菜则象征丰收。”非遗技艺玉米皮贴画推广人孟显荣轻抚着作品说,“我们想用最本土的材料,讲好林西乡村振兴的故事。” 

  如今,这尊玉米皮贴画吉祥物已成为林西农文旅的“活名片”,在福山景区的游客中心,它是合影打卡的“明星”;在羽毛球赛场上,它是传递地域风情的“使者”;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直播中,它更是带动话题量破万的“流量担当”。“很多游客都是被‘林小丰’吸引来的,都想亲眼看看这玉米皮做的艺术品背后,藏着怎样的林西。”大营子乡党委书记刘祥军笑着说。

  指尖传技艺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以前哪敢想,烧火做饭的玉米皮能变成‘金宝贝’?”东升村村民张淑芳的家里,几捆处理好的玉米皮整齐码放,她正专注地给“林小丰”的靴子粘贴玉米皮。只见她指尖翻飞,将泛黄的玉米皮剪成细条,层层叠叠粘在底板上,原本平淡的材料渐渐有了立体感。 

  张淑芳口中的“金宝贝”,正是玉米皮贴画这门非遗技艺。几年前,林西县妇联组织技能培训班,邀请任慧敏授课,张淑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吉祥物复杂部位的制作。“上半年光做‘十二生肖’系列,就赚了2000元,比种两亩地还划算。”她的笑容里满是自豪。 

  当地创新“非遗+庭院+消费帮扶”模式,村民在家就能接单生产。“一开始做出来没有销路,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现在好了,有了丰台区对口帮扶,每年都有订单,作品不愁卖,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孟显荣感慨。如今,在京蒙帮扶下,林西县大营子乡建立了1个文创产业孵化基地、10处手工坊,每年订单量达2万幅,直接带动了2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直播连城乡 小产品走出大市场

  “家人们看过来!这只‘林小丰’纹路多清晰!下单就送玉米皮小挂件!”在东升村直播基地,主播矫立颖手持玉米皮贴画吉祥物,镜头前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为让吉祥物“走出去”,林西县在东升村建起直播基地,培训村民当主播。“刚开始播的时候,没人知道玉米皮能做这么精致的东西,我们就现场演示剪、粘过程,慢慢吸引了粉丝。”矫立颖介绍。

  在丰台挂职团队的指导下,大营子乡采取线上热销带动线下产业链升级。村里统一收购玉米皮,按质分级定价;乡里组织骨干艺人研发冰箱贴、书签等文创产品;合作社负责质检包装,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挂职团队还在北京积极协调销售渠道。“从田间到直播间,从乡村小作坊到北京千家万户的摆台,通过京蒙帮扶,让玉米皮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林西县委常委、副县长、来自丰台的挂职干部杨光介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社会
   第06版:关注
   第08版:宛平史话
林西玉米皮产业成农文旅创新发展新名片
区少年宫带领孤困儿童共赴大同艺术之约
破解无人机通信三大隐患 丽泽企业中宇万通专利获授权
刘雅轩:窗口执法显温度 一线执勤担使命
入住酒店被砸伤?一场精心设计的“意外”
丰台报社会05林西玉米皮产业成农文旅创新发展新名片 2025-08-25 2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