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天,刚刚毕业的我入职丰台社保大厅时,时任科长和我说道,“小孟,基金支付连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每一个数字都得经得起民心称量。”这句关于“民心称量”的嘱托时刻激励着我。
知行之始,从“看报表”到“送政策”
起初总以为政策是锁在条文里的规章,直到看见群众眉间的褶皱被轻轻抚平,才懂得暗藏其中的“沉重”。特别是2023年接过基金支付科科长接力棒时,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心跳都格外清晰。
还记得一位阿姨攥着爱人死亡证明走进大厅时,声音都在发颤:“他走得突然,我连他的人事档案在哪儿都不知道,这遗属待遇是不是领不成了?”我赶紧扶她坐下,递过一杯温水:“阿姨您别急,您把您爱人之前的工作单位、户籍地址告诉我,这事我帮您盯到底,咱们一步一步找。”
接下来的三天,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事情终于顺利解决。遗属待遇钱款到账后,阿姨专程来社保大厅感谢:“真是太感谢你了!本以为档案石沉大海找不到了,之前揣着颗石头的心,终于落地了!”
这样的“民生故事”每天都在社保大厅里上演,每当遇到特殊、疑难的问题,我都会在台账上用红笔标注:谁的假肢到期需要更换、谁的视同工龄审批流程要跟进……像在心里系上了一个个牵挂的结,当这些“红笔标注”逐渐变成“已解决事项”,我懂得所谓把政策送到群众身边,不过是在他们有所需所盼时,多说一句“我来办”,多走几步“替你跑”。联系群众不是一句口号,而要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衡量。
平凡亦有光,让劳动者体面劳动、舒心工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每当默念这句古训,总觉得“劳动”二字自带温度——它是生命写给岁月的史诗,而每一位躬身前行的劳动者,都是蘸着汗水书写时代的诗人。那些在各行各业里深耕的身影,像无数条细密的毛细血管,默默滋养着社会的运转,让日子有了奔头,让生活有了底气。
工伤保险,便是给这份辛劳最坚实的托举,它守护着劳动者的安康,帮助企业抵御风险,更牵动着社会公平与稳定的神经。我总记得那些特殊的“参保人”,他们的安全帽上总沾着新鲜的水泥灰,像戴着星星点点的勋章,粗糙的手掌里还留着搬砖垒墙的温度——他们是建筑工人,是用脊梁托起城市高楼的人。
记得在2023年10月的一天,社保经办大厅里格外热闹。20多家建筑业企业的经办人坐满了屋子。我举起《工伤保险条例》的宣传折页说道:“工伤保险不只是出事了才用的‘灭火器’,更是平日里保护大家的‘安全阀’。”从如何参保到怎么申领待遇,我详细地讲着,看他们摊开的笔记本上很快落满字迹,连纸页边角都写得满满当当,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春蚕食叶,更像希望在扎根。
中铁建工的经办人在本子上记录重点,抬头时眼里亮闪闪,对我说:“我们这行,农民工兄弟流动性大,风险又高,现在知道工伤保险有这么多待遇作为保障,心里踏实多了。”那一刻,看着他们或低头记录,或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的模样,我忽然懂了,这场宣讲哪里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我们递出去的每一张折页,都藏着给城市建设者系紧“安全绳”的心意。多希望他们带着这份保障上工,让每一滴汗水都不白流,每一份辛劳都有稳稳的依靠。
让精细化服务成为城市发展的温暖注脚
为了这份“稳稳的依靠”,我们总在琢磨着把服务做得更暖些。譬如工伤伙食补助,为了让钱精准及时发到参保人员的账户里,我们一遍遍和市级部门核对名单,跟后台技术部门抠细节,分类别、分层次地捋顺流程。还有辅助器具配置,以前工伤职工需要到现场办理,现在我们搭起了工伤职工、配置机构和社保部门的“三方桥”,全流程搬到线上。看着屏幕上流转的申请单,听到职工说“不用来回跑了”,就觉得这“桥”搭得值。待遇网上申领渠道的开通也一样,从“纸间”到“指尖”的转变,背后是各部门间的数据在“跑路”。我们还特意设了专人专岗,把经办流程、材料清单整理成“一图懂”的指南。有时听着电话那头一句“清楚了,太感谢了”,就觉得自己这个“服务员”当得值——毕竟,能让劳动者少些顾虑,让企业多些便利,便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除了工伤保险经办全面升级之外,其他险种的流程优化也在同步推进。为了让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更省心,我们构建起线上自助认证为主、线下窗口与企业协助为辅的多元体系。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特殊人员,我们联合属地街道和社区上门服务,把便利送到家。“丰台人社”公众号是我们的宣传主阵地,每月筛选未认证人员数据,发布待认证退休人员名单。我们安排专人业务审核,做到资格认证“日日清”,缩短等待时间,让待遇发放更及时。我们还与医保、民政等部门共享数据,精准比对人员状态,对高龄、失能人员推出容缺办理服务。
每当看到老人在上门认证时舒展的眉头,听到老人说的那句“真方便”,或是刷新到公众号里不断攀升的阅读量,我总觉得社保工作从来不是冰冷的流程与数据。那些被优化的环节、被简化的手续,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他们对安稳生活的期盼。我们多往前迈一步,群众就能少些奔波;我们把细节磨得细一点,他们的获得感就会实一分。这份工作,说到底是在为千万人织就一张温暖的保障网,而每一次流程的优化、每一次服务的升级,都是在为这张网添一根线、加一股劲,让它更结实、更贴心,也让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感受到被稳稳托住的力量。
新时代的丰台正以拔节生长的姿态向前奔跑,站在这片热土上,更该把社保工作的根须扎进城市发展的肌理。带着“民心称量”的初心,既当好政策落地的“翻译官”,把社保的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可感的幸福;也做好城市生长的“同行者”,用数字化手段织密保障网,让精细化服务适配城市发展的快节奏,让每一笔基金的支付都连通区域发展的脉搏。
在民生保障与城市生长的交响中,作为青年干部的我,将始终牢记“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承诺,让它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作者系“丰台菁锐营”学员 区人力社保局社保中心基金支付科科长 孟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