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完成了人生的转圜——从一名报社记者,走上公务员岗位。转眼到丰台区委宣传部已10年有余,这10余年间,虽然从记者走向新闻宣传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角度、工作方式方法都有不小变化,但“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这句每一名怀揣着新闻理想的“新闻人”一直坚信的人生信条仍伴我如初。我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敬畏、对理想的追求,记录着丰台的变化,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变迁。
胸中有大局
做区域发展的思考者
1.5万、1.6万、3.4万、4.7万、6.2万……这组数据是2021年到2025年9月,丰台区每年在各类媒体平台上的原创报道数量。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从宏观数据中去考量,也在不同的微观维度中被一一放大呈现。而媒体报道声量,正是这样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5年间,媒体对丰台的关注度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重点活动的落地持续走高,作为每一篇报道的亲身参与者,也有满满的成就感。我也时常思考,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讲述“聚光灯”下的丰台故事呢?
近几年,在区委的高度关注下,在部领导的统筹下,我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这些权威媒体策划了不少“大部头”的报道。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丰台区作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地,承载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起点的重要历史地位。对于每一个新闻人而言,面对这样的宣传“大年”确实令人兴奋,但怎么能从海量的抗战主题报道中“突出重围”呢?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转发央媒报道,必定难以传递“丰台声音”,而如果能够联动央媒,把丰台的抗战故事置于大背景下去讲述呢?为此,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出精品、出深度、出重磅报道上。我与人民日报社记者反复沟通、一起策划,通过“宛平城焕新”这一“小切口”,表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个“大主题”。我们把宛平城走了千万遍,采访城市更新设计团队、文旅集团,走访宛平城的老街坊、传承人,力求以多重视角、鲜活案例展现主题。最终,这篇文章以《宛平城焕新开放》为题顺利在《人民日报》要闻版以大篇幅刊发,“含金量”十足。
其实,为了上《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重点版面,在多次努力和尝试中,我也屡次“碰壁”。而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冲版”成功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踩准了“鼓点”,顺应了大势。于是,每一次新闻选题策划,每一篇稿件撰写,我都会先学理论、查资料、听领导的讲话实录,最终落到具体的“人、事、物”上去呈现。当把各项工作的着力点置于丰台发展、首都工作,国家战略层面上去考虑,许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手中有硬招
做工作中的多面手
近年来,宣传工作服务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愈发明显。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及区域发展,从2023年起,我们打造了“遇见丰台·众汇京彩”丰台创新发布活动,每月定期、常态化开展专场发布,把宣传的触角延伸到企业、产业。在开展创新发布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海量的企业创新成果、产业“新词汇”——智能医工、低空技术、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未来食品、数智美食……如何把这些新概念变为老百姓能够听懂接受,业内又不会觉得“外行”的宣传报道,我告诉自己,唯有自己先学懂弄通,至少不做这个领域的“小白”。
2024年初,我与财联社联合策划的特稿《在“飞不起来的地方”,北京丰台错位发展“低空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彼时“低空经济”“低空技术”尚未像今日如此“大热”,我们率先邀请记者,参与报道我区一场低空技术专业领域小范围的创新发布,又以此为“起点”,带记者走访园区和相关企业,把我区如何借助自身优势,“错位发展”低空技术的优势、路径娓娓道来。该报道在业内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切实以宣传为我区抢占新兴产业“蓝海”赛道助力。
如今,“丰台创新发布”已经成功举办62期,有160余家单位参与其中,走上发布台的企业更是突破80家,涉及的发布内容大到“两区”建设最新政策、全区每年两会的宏观数据发布,也有“百姓眼中的十件大事”等民生话题,覆盖领域、覆盖范围之广,已成为新闻发布的“新范式”。
笔墨随时代
做时代的记录者
宣传工作是“苦差事”,但相较于其他专业工作又是富有“新鲜感”的,因为宣传的内容紧跟时代潮流,宣传手段也是日新月异的,公众对宣传工作的需求和反馈也是不断更新的。
实际工作中,我努力从宣传理念、宣传手段、宣传内容上更加贴合时代特性、符合传播规律、引发更多元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燕景台开放之时,恰逢网络上“松弛感”一词火热。作为首批登上燕景台的“游客”,伴着阵阵微风,坐在开放、无界、可360度俯瞰北京城的开阔台阶上,我心中涌现的即“松弛感”一词。于是,在宣发过程中,我们打上“来南森,松弛游”的标签,戳中了城市上班族的心。而后,包括“京彩灯会”等一系列宣传,我们都主动设置了一系列易于“事件传播”的标签,比如“来丰台 一起NIGHTWALK”“丰台 等风也等你”“只此青绿 踏春丰台”等,力求宣传工作“眼中见场景”、可感可知、鲜活灵动。
“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个样子”,能否把“苦差事”做得有成就感、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还是取决于自己,取决于我们怎么做、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做,毕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系“丰台菁锐营”二组学员、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 李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