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十五五”谋篇开局的关键节点,如何以创新机制破除各领域壁垒,将教育“蓄水池”、科技“动力源”和人才“智力库”深度融合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11月13日,“遇见丰台·众汇京彩”——“丰华正茂·创智未来”丰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创新发布活动在国际人才港举行。该政策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先行先试,丰台着力构建“四维联动”机制,推进各领域深度融合;设立10个全产业链产业促进中心,强化科技支撑与成果转化;同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系统构建协同发展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而强劲的全新动能。
突出一个统筹机制、明确打造四大平台阵地、多元政策协同
先行先试推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丰台区立足区域实际,出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从“一个统筹机制、四大平台阵地、多元政策协同”三方面精准发力,旨在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长期存在的“各自为战”问题,通过机制性互联、平台化互融、政策性互通,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
“我们从机制建设、平台支撑、政策保障等方面,探索形成工作闭环,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协同推进,持续构建人才发展优势,为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发布会上,丰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牟晓春表示。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突出“一个统筹机制”,充分发挥区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将一体发展纳入区域“十五五”规划,构建起“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职能部门协同、街镇与功能区支撑、全域资源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重大战略统筹谋划、重要政策统筹制定、重点任务统筹推进,让协同发展的“齿轮”运转更加顺畅,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明确打造“四大平台阵地”,包括“学子回家”推进平台、产业促进平台、教育支撑平台和服务阵地平台,为人才成长、产业升级与教育强基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建设“青年友好生态城区”、举办“北京未来企业家”实训营、实施职业教育“头雁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丰台正推动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一盘棋”发展模式,探索将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握指成拳”。
多元政策协同为这一系列举措提供了“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提出构建央市地、校地、区域三方协同机制,推进“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示范区建设,促进各类资源在丰台汇聚、要素在丰台流动、创新在丰台迸发。同时,丰台区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探索制定“丰才十条”“教育强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支持政策,进一步释放引才育才诚意。
走进位于丰台区国际人才港四层的“学子众阅馆”,记者了解到,作为本次主发布会的重要配套成果及“丰台・学子回家”行动的学术核心载体,该馆已收藏来自国内外近300所高校的学子毕业论文、期刊论文、专著等共计3000余份,涵盖12个学科领域,成为青年人才学术交流的“打卡地”。这一平台不仅为人才政策落地提供了实体支撑,也生动体现了教育成果积累、科技资源整合与人才生态构建的深度融合。未来还将通过“学子回家”小程序开通论文入藏渠道,热忱欢迎更多学子将个人的优秀论文在此展示,以此为更多学子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帮助。
“我们用真金白银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服务,让人才放心创新创业,让企业安心发展壮大。”牟晓春表示。未来,丰台将以“19条”为牵引,搭建“1+2+N”政府投资基金矩阵,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丰台动能。
设立10个产业促进中心 以科创融合激活新质生产力
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着力推动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依托北京科技人才优势,丰台区已与6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合作机制,联合香港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共建一批创新平台与联合体,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丰台联合基金,以“企业出题、高校答题、人才共育”模式,每年支持近百个校企联合攻关项目,切实打破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壁垒。
此外,丰台区实施科技企业筑基行动,建成了全市首个民企科创中心。“我们积极组织推动企业走进高校院所,促进人才招聘和产学研合作,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710家,总量跃居全市第二。同时还建成80家孵化器,促成合作订单超6.5亿元。”丰台区科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虎表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更优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逐步构建,既助力科技企业从“初创”走向“壮大”,又让教育与人才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
新质生产力培育更凸显了科技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值得关注的是,丰台区设立10个产业促进中心,在智能制造领域建成全市唯一的智能硬件标杆孵化器;在智能医工领域落地首家脑血管病药械研发市级重点实验室;在商业航天领域,依托40余家大院大所和6万余名科研人员,实现全国每10枚火箭中8枚为“丰台箭”。这些产业优势的取得,正是通过系统化的科研平台搭建与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相结合,让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集聚人才队伍,形成良性循环。
打造新域新质教育 四维联动推进人才与教育深度融合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支撑,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中占据关键地位。丰台区锚定“教育强区”目标,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需求深度对接,构建“新域新质”教育生态。
汇聚社会合力是“破界引擎”。教育发展理事会汇聚行业专家、企业家和科技人才,为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第一校长”“名誉校长”制度推动政企校深度协同。更具创新的是,全区116座公园正转化为“立体教科书”,在14个部门和50人专家库的协同指导下,教育场景从校园延伸至整个城市空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台方案”。
精准育人是“核心链路”。丰台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扩大“1+3”及集团直升指标。以北京钱学森中学为试点,开发区域特色校本衔接课程,建立小初高一体化综合评价系统。依托丰台区青少年创新学院等平台,开设人工智能等科创课程,让科技资源直接转化为育人实效,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需求同频共振
职业教育是“产业接口”。丰台区大力实施“头雁计划”,推进建设北京丝路职业学院、中英实验学校,完善北京数字文化、北京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开创“工坊式”“教学工厂”等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筑牢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根基。
教师队伍是人才与教育融合的关键载体。丰台区实施领军型教师培养计划,依托“四春计划”打通学员融通通道,探索“一人一策”精准培训。“丰台区持续提升引进待遇、设立引才奖,面向全国吸引高层次教育人才,力争2027年建成400人左右的领军型教师团队,为‘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集聚’提供坚实师资支撑”。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马立明表示。
优化人才生态 以四链融合服务实现城才共生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丰台区坚持“全域人才”工作理念,以教育储备人才、以科技吸引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构建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
聚焦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丰台区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区委教科人领导小组作用,统筹链接资源,让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与产业升级“串珠成链”。为了让高校“科创大脑”与企业“需求清单”精准对接,我们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设立校地合作办,推出“行动计划”,建立“街镇+部门+高校”的工作机制,三方协同发力,让校地合作从“零散对接”走向“系统联动”。如今,丰台合作发展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校地恳谈会”“科创汇”等对接平台筑牢合作基础,“菁锐营高校联络站”搭建起成果“转化窗口”,“走进高校”校园招聘持续招才引智,形成“企业需求牵引+高校精准对接”的工作闭环。
丰台区创新打造“带土移植”式创业支持,以北京10号线“青创村”为试验田,这里不仅有青年创客,更有大学生创业者,携带着挂着露珠和原生土壤的项目,整体迁移到“青创村”的发展沃土中,在这里获得资金、孵化、资源对接等成长支持。“丰台区积极构筑青年友好生态,创新打造‘学子回家’行动,推出‘六个一批’工程,不断优化‘三生有缘’品牌,构建以‘国际人才港’ 为主阵地的人才服务阵地体系,为人才送上全链条服务的‘丰泽人才卡’,让人才感受到‘情感有认同、价值能实现’的温暖氛围。”丰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丰台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卢颖表示。
在协同创新方面,丰台区积极推进 “北京-雄安人才科创走廊”先行示范区建设,以“一港一湾一平台多支点”为支撑,推动人才、技术、项目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央地协同,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所参与”的协同模式,鼓励各领域积极导入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创新平台,打造标杆示范项目,塑造发展新动能。
发布会上,世航智能合伙人、副总经理冯翠芝作为人才代表发言。“我们是‘发展伙伴计划’成员,公司刚落地就享受到‘丰泽人才’计划的支持,相关部门主动与我们联系沟通对接校园招聘,帮忙招揽各大高校专业人才。”提及为何选址丰台,她表示,“丰台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区里推选我们参加‘中国创翼’大赛斩获全国第一,这份认可帮我们打开了市场知名度;在政府牵线之下,我们连续完成多轮融资;通过‘学子回家’行动,我们与多所高校合作共建,攻克了多项技术瓶颈”。
“从‘学子回家’吸引万名青年人才扎根,到职业教育‘头雁计划’实现四链融合,一系列探索为北京市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丰台样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副处长何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未来,丰台区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19条”为核心,进一步聚焦破除领域壁垒、促进资源融合等问题,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制定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化、清单化推进,以钉钉子精神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同时注重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发展的动能充分激发,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附件: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技术服务热线:010-87016810
技术服务邮箱:ftzwjxxgkk@mail.bjft.gov.cn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