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完成191个民生实事项目
丰台区2025年第三批民生项目池上线
107个实事精准回应群众诉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5年以来,丰台区民生项目池建设稳步推进,其中第一批、第二批已累计完成191个实事项目,用一个个落地成果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11月19日,记者从“2025年第三批重点民生项目池项目”线上创新发布会上了解到,依托向群众汇报工作收集的意见建议,精心谋划推出第三批民生项目池,107个民生实事项目发布,涵盖改善居住条件、保障公共安全、营造宜居环境、方便市民出行四大领域,总投资约7014.7万元,切实以项目实效回应群众期盼。
项目布局:精准对接需求,四大领域全覆盖
第三批民生项目池由丰台区26个街镇报送,接诉即办工作指挥部汇总梳理。其中,营造宜居环境类项目最多,达34个,占比31.8%,涉及17个街镇,通过增补绿化、设施安装维修等措施,改善小区及周边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类项目31个,占比29.0%,聚焦房屋滴漏维修、管线改造、电梯更新等群众急难愁盼;方便市民出行类项目28个,占比26.2%,通过路面修缮、停车位规划等举措,畅通出行“最后一公里”;保障公共安全类项目14个,占比13.1%,重点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消防设施等安装更新,筑牢安全防线。
相较于此前项目,第三批民生项目池在需求导向、资金管理、项目推进等方面持续优化。项目全部源自接诉即办重点诉求和群众实地反馈,通过精细化资金管理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效益;同时明确清单项目10月至12月分批落地的完成时限,强化全过程管理,实现“好事快办、难事细办”。
推进保障:四项举措发力,筑牢实效根基
为确保项目落地见效,丰台区接诉即办工作指挥部制定四项关键举措。健全规范管理体系,印发《丰台区民生项目池管理规范》,实现项目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推动建议池与项目池联动,建立“建议收集-分类研判-项目转化-结果反馈”闭环机制,让群众建议成为项目谋划的重要依据;筑牢动态监管防线,构建多元核查机制,确保项目成效达标、群众关切落地;深化接诉即办品牌宣传,挖掘典型案例与创新经验,常态化推送项目动态,提升影响力。
落地成效:案例见证改变,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从村里道路改造到城市空间微更新,2025年第一、二批民生项目池项目已落地191项,正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幸福。
在王佐镇贺照云村,曾经“晴天一身土,雨天陷车轴”的泥泞土路,如今变成417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与17200平方米沥青路面交织的畅通大道。施工期间,村委会通过“逐段封闭+临时便道”“夜间错峰施工”“开通紧急绿色通道”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村民出行的影响。改造后,村内道路通行效率提升90%,村民陈大爷感慨:“新路通到家门口,下雨天再也不用踮着脚走路了。”


(王佐镇贺照云村道路改造)
在玉泉营街道,首经贸中街与柳村路交汇处的1700平方米“城市边角地”,经精细化改造变身“转角花园”。西北角绿地栽种银杏、元宝枫等彩叶树,搭配紫丁香、西府海棠打造“四季有景”;西南角破除杂乱硬化地面,铺设透水砖、增设休闲座椅与运动器材。居民张大爷说:“以前这儿杂草乱长、车辆乱停,现在成了家门口的‘小公园’,遛弯、聊天都有了好地方。”


(玉泉营街道首经贸中街与柳村路绿地改造前后对比)
这些成果的落地,正是丰台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理念的生动体现——从群众高频诉求中提前发现问题,用系统化项目破解难题,让民生改善“不等群众催、不等问题积”。
未来规划:持续发力,擦亮幸福家园底色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丰台区将重点抓好第三批项目的落地推进,紧盯10月至12月的时间节点,确保107个实事项目如期完工、惠及于民。同时,将继续深化“以群众需求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一方面,持续收集群众新诉求,及时将“房屋加装电梯”“社区养老设施完善”等新需求纳入后续项目池;另一方面,总结前几批项目的经验,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与推进机制,让民生项目“更精准、更高效、更贴心”。
从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到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丰台区正以“民生项目池”为抓手,一笔一画勾勒“品质丰台、幸福家园”的图景,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每一个落地项目中持续升级。(通讯员:刘涛)
扫描二维码可以察看民生项目池清单详情

附件: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技术服务热线:010-87016810
技术服务邮箱:ftzwjxxgkk@mail.bjft.gov.cn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