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原梓峰
身着各式绣有精美纹样戏服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集中亮相,角色姿态缤纷,韵味独特,集合成一部“戏曲百花宴”。10月5日,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圆满落幕。7天时间里,近400场演出及配套活动精彩上演,23个剧种、33家专业院团、40余所高校社团、800余名票友共同参与,以戏为媒,让传统戏曲艺术点亮市民的现代生活。据统计,主场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
上午10点30分,在园博园阳光剧场,北京风雷京剧团带来京剧《渔夫恨》,松岩、客惠子、赵世康等领衔主演。演员们唱腔韵味十足,动作干净利落,引得台下观众不时鼓掌。“这出戏很有力量,演员们演得真好。”专程赶来的戏迷刘女士沉浸其中,看到精彩处,还拿出手机记录。
明天剧场里,氛围同样热烈。中国戏曲票友竞演优秀票友展演中,票友们虽非科班出身,却把戏曲的韵味诠释得十分到位,赢得阵阵叫好。“水墨江湖·戏绘山河”三维动画展映时,《千里江山图》等作品用现代科技讲传统美学故事,不少年轻人围在屏幕前,看得津津有味。之后的“戏不宜迟”音乐会、露营时光音乐会带来的别样旋律,又为戏曲周画上了灵动的一笔。
闽园、忆江南园、遵义园、晋中园也各有精彩,为观众带来一场专业性与群众性兼具的戏曲文化盛会。闽园和忆江南园的“中华颂”优秀地方戏展演,石家庄市河北梆子艺术中心等众多院团带来拿手好戏;忆江南园的京剧《白蛇传》选场,赵曦美等人把白娘子、许仙的故事演得活灵活现。遵义园的沉浸式现代京剧《书说·红灯记》,于欣泽等主演配合郑思杰的书说、郝飒的古琴曲快闪,别具一格;红色经典剧目选段演唱会,谭筱羽等人的表演也十分精彩。晋中园的粤剧《穆桂英招亲》《紫钗记》选段,黄文意等演员的演绎,让大家感受到了粤剧的独特魅力。
“戏韵智界”专区融合机器人、VR/MR与AI互动,打破传统观演边界;月季园中,“孙悟空”“牛魔王”高动态机甲与游客互动;银杏大道上的AI复古报纸机3秒生成个人戏曲主题报纸;身着戏服的机器狗“哮天犬”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记者了解到,7天时间里,“戏曲+科技”体验区成了网红打卡点,不少市民来这里感受传统与科技的碰撞。
戏曲周还联合QQ音乐、酷狗音乐等推出“国粹典藏”名段专辑,收录包括15位梅花奖得主在内的30位戏曲名家共88首经典唱段,供公众免费收听。“戏精吉市”文创市集里,戏曲周边商品琳琅满目引人驻足挑选;“票根经济”联动丰台区各大商圈、特色商户与热门景区,为持戏曲周票根的观众提供专属消费权益,实现“观演+消费”一站式服务。
回顾这7天,本届戏曲周群众竞演活动反响热烈,专业演出与群众参与相得益彰,展现出戏曲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的蓬勃生机。大学生戏曲社团竞演共吸引全国40所高校的23支社团积极参与,参赛剧种涵盖京剧、越剧、秦腔、粤剧等,现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经过激烈角逐,佛山大学本心华服社等8个优秀社团最终荣获“明日之星”称号。同期举办的中国戏曲票友大赛报名人数突破800人,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评选出京昆组、综合组等多个行当的“梨园之星”,展现了戏曲艺术在群众中的深厚根基与传承活力。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周说:“以前对戏曲了解不多,这次通过动画展映等创新形式,慢慢喜欢上了戏曲,以后会多关注戏曲演出。”
据了解,本届戏曲周活动还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戏曲发展学术活动,围绕非遗保护与活化、戏曲文旅融合、美学传统运用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有关知名学者发表重要见解,为推动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创新思路。同时,本届戏曲周还高度重视学术传承与青年培养。在闭幕式上,孔培培、张正贵、陈均等专家学者为6名优秀青年学术论文作者颁发证书,激励青年学者投身戏曲理论研究。
对丰台区而言,这次戏曲周是文商旅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戏精吉市’和‘票根经济’,不仅丰富了文化消费场景,还拉动了区域经济。”丰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会让戏曲主题市集、文创开发等常态化,还将与中国戏曲学院携手打造“国戏凤凰”品牌,构建戏曲文化产业生态链,积极探索戏曲艺术在学术研究、产业拓展与人才培养等领域协同推进。
随着最后一场演出的大幕缓缓落下,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正式结束。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未止步,它会以更多元的形式,继续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记者 蒲长廷 姜欢)
附件: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技术服务热线:010-87016810
技术服务邮箱:ftzwjxxgkk@mail.bjft.gov.cn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