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第二届“让成长可见·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研讨会”暨2025年北京市“综评新视界”交流展示活动在北京十一学校丰台中学和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地的教育专家、教研员及一线校长教师代表500余人齐聚一堂,以“新域生态·新质成长”为主题,共同探讨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径与未来方向。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直接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成效,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凝聚改革共识,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路径,让每个学生的成长都能被看见、被赋能,推动基础教育朝着优质均衡方向稳步迈进。”丰台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传统教育评价往往陷入“五唯”窠臼,形成束缚学生成长的“茧房”。围绕怎样“破茧”,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蒋炎富在区域实践分享环节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我们要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战略转移,打破时空边界与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立体反馈系统。”蒋炎富说道,“通过‘成像’搭建过程、素养、数据三大支柱,以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估量规、公平—质量双螺旋结构让学习旅程可视化、核心能力可测化、发展动态可循化;通过‘共生’推动评价与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生态学习、生态教研、生态成长深度融合,依托空间赋能、关系建构、价值引领及协同探究等路径,激活师生成长动能,最终打造‘不让任何人掉队,却让所有人飞得更高’的生命共长空间。”
在会议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处副处长李子寅围绕“基础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阐述教育评价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使命责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以“小切口大影响”为主题,探讨小学评价如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价与督导研究所副所长任春荣则重新审视“日常学习评价”,提出强化过程、关注素养的评价理念。
此外,北京市教育督导评估院副院长杜文平系统介绍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北京模式”,提出“六结合六为主”的评价体系框架;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校长曹君分享了学校以评价重构儿童成长生态的实践路径,强调“看见每一个孩子”的评价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讨会组织了参会人员走进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和中学,实地考察丰台区创新项目“乐学公园”。马路诗歌节将马路变为诗歌展示的空间,周边街巷成为永不打烊的诗歌博物馆;文学实验室中,学生们在自然中蒙眼写作,用触觉和嗅觉书写独特的感官散文;“三分地菜地”项目让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历程档案更丰富……多样课程设计及评价成果,让参会人员感受到丰台“空间赋能评价”的创新理念。
随后,在“数智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创新探索”“素养评价驱动教学研训方式变革”三大主题论坛中,参会的学校代表针对各自特色化教学评价实践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分享。
引用鲁迅先生“乔木”和“好花”的表述,丰台区璞瑅学校校长刘晓鸥强调评价改革需筑牢“土壤”建设,通过数据诊断优化育人环境,让评价更贴合学生发展需求;北京十一学校丰台中学主任秦瑞以“石榴精神”为引领,分享了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全主体的评价生态构建经验,彰显了多元协同评价的显著成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主任孙晨介绍了与丰台花园携手打造“乐学公园”的实践,通过构建“五域”课程体系,将课堂延伸至自然与社会;北京第十八中学实验学校李玉莹和段雨欣分享了小初贯通课程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实现评价与学段衔接的有机融合;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小学副校长张春燕依托“五健康”理念,构建了涵盖语言、行为、心灵等维度的多维成长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育人为本’理念,联合各方力量深化评价改革实践,通过多元协同、技术赋能、创新驱动,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科学评价的引领下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基础教育评价根基。”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姜欢)
附件: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技术服务热线:010-87016810
技术服务邮箱:ftzwjxxgkk@mail.bjft.gov.cn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