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网布阵 居民变“眼睛”实现“信息速递”
一个社区上千人,一个社区民警能给多少居民提供服务?在南苑街道,槐房社区民警王少龙有不一样的做法:他有“眼睛”帮他收集信息,有“嘴巴”帮他调解纠纷。
王少龙2017年4月任槐房社区的党委副书记,他所管辖的社区整体基础设施薄弱,在消防、环境、治安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隐患。针对实际情况,王少龙充分发挥社区积极分子的作用,吸收了25人作为社区事务信息员。除了在派出所值班外,他每天都要到社区“报到”和到居民家走访。每天不仅与信息员“见面”,而且24小时处于“战备”状态,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完成登记处理。
“哪个楼门栋消防隐患大、哪家住户存在群租房现象、哪几个人行踪比较可疑……这统统在我们的‘侦查’范围内。看家护院居民自己也得上心,小王还教了我们不少盘查技巧呢!”社区信息员李大妈自豪地“盘点”她的“战绩”。
“为了便于服务管理,社区划分了4个楼房片区、8个平房片区,信息员由社区干部、社区居民、租户等组成,发挥他们自身人脉作用,犹如一支‘侦查小分队’,全面掌握管片内的人、地、物、事等要素,社区民警与信息员无缝隙对接,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大大提高。”王少龙一边介绍着,一边翻阅整理手机中信息员传来的新信息。
解忧排难 从社区“局外人”变成“家里人”
走在南苑街道的大街小巷,“有事来找我”的“吆喝”声,早已成为辖区“穿制服”的社区副书记的口头禅。为了方便居民联系,12个社区全部制作了党员民警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公示牌板,公开民警的手机号码,他们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来“打理”,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有事,社区民警们总是随叫随到。
起初说起民警总会让社区居民产生一种威严的“距离感”,细心的王少龙发现,社区工作不同于派出所,很多情况下“硬手段”派不上用场。“社区工作必须讲一个‘情’字,凡事要入心,生硬的道理不一定管用。”“就说夏季很多住户为图凉快,普遍不关窗户,直接给‘入室盗窃’留下可乘之机。” 他将口头宣传变为“案情回放”,地点就选在居民住户家里,叫上街坊邻里一起“观摩”,“演员”由居民扮演,在王少龙的一番“导演”下,居民在“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防范措施触手可及,防范意识不可大意。曾经的社区“入室盗窃”发案率“大户”被成功“摘帽”。
“‘穿制服’的副书记像螺丝钉一样铆在社区,尽心尽责,给人一种安全感,调解居民‘家务事’、化解邻里纠纷、帮助特殊家庭、清理火灾隐患……社区有个大事小情,谁家碰上个难题,都愿意和他们唠叨唠叨,就像自家人一样。”社区居民何阿姨感慨道。XFTB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