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铿锵有力、刀棍上下翻飞、拳头虎虎生风……6月26日上午,在花乡造甲村刘孟家园小区门口,正上演一出精彩“大戏”——丰台区级非遗刘家村“五虎少林会”的40多名会员现场排练,吸引了近百名居民“围观”,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
精彩武打场面引居民围观
“太过瘾啦!看这个花会表演有回到小时候过年的感觉。”刘孟家园小区的刘大妈带着两岁多的小孙子在现场看得津津有味。
刘大妈说,她是土生土长的刘家村人,前两年因为回迁搬到了楼房,环境更舒适了,虽然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但社区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尤其是这种传统的民俗表演,街坊四邻一起观看、话话家常,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五虎少林会全称刘家村“同乐义善蜈蚣岭五虎少林圣会”,是“丰台十八村”老会之一,创建于明末清初,已有八代传人,目前固定会员40多人,多的时候达到近百人,其中最小的会员不过五六岁。2010年,五虎少林会被列入丰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民间花会中的主要会档,五虎少林会是一种群体武术表演方式,分为文场和武场。他们所表演的“五虎棍”是根据《水浒传》中武松夜走蜈蚣岭的情节改编,俗称“双刀群棍”。表演中,文场表演锣鼓乐器开场演奏气势恢弘;武场表演演员使用砍、扎、挂、盖等动作,双刀上下飞舞、棍声清脆悦耳,表演者生龙活虎,武打场面十分热闹。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参加妙峰山春季庙会、六月初一参加中顶庙会,五虎少林会会员都会提前排练,并到现场奉上精彩表演。会员们通过表演与其他地区的花会切磋技艺,增进民间交流,弘扬传统文化。
大家不仅是队友还是邻居
在当天的排练中,来自刘家村的张宝江在武场中打头阵,分别表演了拳、刀、枪三套展示,技艺娴熟、动作轻盈、身手了得。他告诉记者,这些算是“童子功”,自六七岁起他就跟着家里的叔伯习武,剑、刀、枪、棍一样不落,加入武场表演行列后,更是经常和大家聚在一起练习。
“前年,我家搬到了刘孟家园小区,和不少师兄弟成了邻居,大家不仅是队友,还是一个小区的邻居,小区里的综合文化中心也成了大家排练聚会、表演的场地,和师兄弟们联系切磋特别方便。”张宝江说。
练就一身好武艺,对张宝江的工作也助力不少。农转居后,张宝江从事过不少工作,和朋友们合伙经营过餐馆、也开过出租车,目前在社区里的物业公司工作,虽然都要夜间工作,但他基本没担心过安全问题。
■ 讲述
五虎少林会会员王建新:“社区娃儿成了我徒弟”
今年61岁的王建新是五虎少林会“高手”之一,8岁跟随叔父学习武术基本功,10岁拜丰台长辛店翻子拳名家王久门下学习翻子拳,2015年拜京城八闪翻名家靳万发先生门下继续学习翻子拳。他还多次荣获武术奖项,包括北京市传统武术锦标赛拳术、枪术冠军等。今年6月,他在四川峨眉山举行的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中获得拳术、枪术三等奖。
除了多年坚持习武、传播传统文化,从2013年加入到刘家村五虎少林会,王建新就带动孩子们一起习武,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自入会以来,他带过的小徒弟有十五六个,这两年,不少社区娃儿成了他的小徒弟。
王建新告诉记者:“五六岁的小孩子正是打基本功的好时候,习武不仅传承咱们的传统文化,还能强身健体,而且给孩子把身体底子打好,会更好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
刘孟家园社区的小承泽2018年春节后跟着王建新习武,一年多时间,不仅能像模像样打出一套翻子拳,还小有成绩——在今年5月的北京市传统武术锦标赛儿童组翻子拳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刘孟家园综合文化中心负责人季淑清:“他们是社区大明星”
“每逢五虎少林会固定排练或演出的日子,文化中心可热闹了,就跟看大明星一样,社区的老人们爱看,年轻人也特别喜欢,很多孩子们还想跟着一起学。”刘孟家园综合文化中心负责人季淑清认为,五虎少林会不仅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更让传统文化有了很好的传承。
在刘孟家园小区门口,近2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中心是社区居民们离不开的好去处,这里设有演出大厅、会议室、健身房、瑜伽室、展览室、培训室等,开放时间从早8点到晚5点,节假日也正常开放,除了图书馆和日常培训,还经常有电影、展览等各项文化活动。
五虎少林会就是中心的“重磅品牌”,一到演出时,底下坐着数百名观众,台上的灯光、音响一配合,会员们的亮相就能获得连连喝彩。作为年年带着五虎少林会外出参加各项文化交流活动的负责人,季淑清骄傲地说:“别看我们小区建设很新,不过才两年多的时间,但咱们这个老会可是有着几百年的传统了,有了传统品牌,社区的文化底蕴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