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丰台·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1月23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民情最后一公里的“信使”
东高地街道新闻发声人在政府与百姓间架起“沟通桥”,传播身边的好榜样、暖故事、正能量
▲新闻发声人吴文祺接受北京新闻广播专访
◀新闻发声人走访东高地公园施工现场,记录公园建设。
▲新闻发声人张春林拍摄社区活动。
▲2018年12月30日,梁丽华“报道”地铁八号线南段开通运行。
  编者的话

  社区新闻发声人工作,是丰台区融媒体中心在推动区域媒体融合过程中进行的一项创新实践。主要是动员和鼓励社区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宣传工作中来,发现身边有“温度”的人,讲述社区有“鲜度”的事,让更多的群众成为新时代传递正能量的“网红”,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目前,全区150多个社区活跃着近600名社区新闻发声人。

  随着丰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立,“北京丰台”APP启用以及“三个中心”的贯通,新闻发声人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了作用,由下至上反映民声、民意、民情,传播身边的好榜样、暖故事、正能量。

  设立:从一张报纸到一支队伍

  从一张报纸到一支发声人队伍;从邻居口中的“胡姐”到视频浏览量超百万的“网红”;从普通的社区居民到民情最后一公里的“信使”……东高地街道先行先试,从一张报纸出发探索建立了社区新闻发声人制度。

  成立之初,东高地就结合地区特点设置了不同主题的“发声”内容。后来,随着社区新闻发声人制度的日臻完善,又挖掘出4支专业“发声”队伍,百姓故事会以及有文化、爱发声、关心地区发展的居民。

  4支队伍各有所长,据介绍,社区干部队伍以引领和抓总为主,深入到各个社区及时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居民发声人团队则通过口口相传、集中宣传等形式将这些讯息在居民中间广为传播,让每一个居民都能深入了解,甚至参与到地区的建设发展进程中去。

  最美航天人团队是东高地街道办事处与辖区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共同建立的。2019年以来,他们以改革开放40年、大国工匠高凤林等为主题进行了多场宣讲,不仅走到了全区,还跨区到了延庆、门头沟进行宣讲,最后站上了北京市的舞台。

  百姓故事会团队则聚焦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以社区为单位,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不同品牌。东营房社区副书记邓海霞介绍,2019年夏天她所在的社区就开展了多场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宣讲。

  “之所以层次清晰地细分发声人队伍,就是为了讲好党的故事,讲好航天故事,讲好地区故事,讲好社区故事,讲好百姓故事。”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长:坚守责任成就一批“网红”

  东高地街道的社区新闻发声人个个“来头不小”,他们有的是引发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地铁8号线南延首个进站者;有的是短视频浏览量破百万的网络红人;还有的是登上春晚舞台、如今脱下戏服担起百姓大事小情的社区干部……

  从成立之初的30多人,到现在有些人因年纪大了离开队伍,有些人因工作调动到了更远的地区,当然也有一些年轻有活力的新鲜力量又充实进来,东高地街道社区新闻发声人始终保持着30多人的规模,每个社区至少2至3名发声人。

  在刚刚翻新的东高地街道社区新闻发声人办公室里,挂着满满一墙的照片。社区新闻发声人梁丽华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回忆起了地铁8号线南延开通当天的场景。“那天我4点多就起床了,5点20分地铁开门,我是第一个推门进站的人。”

  地铁8号线南延的开通改变了东高地没有地铁的历史,对土生土长的东高地人来说意义非凡,梁丽华至今还记得当天说的一句话,“我站在那儿说,这趟列车是由珠市口首发,开往瀛海的首班列车。”

  因为成了进站“第一人”,梁丽华当天拍下的并不精美却弥足珍贵的小视频在地区百姓中间“火了”,还引发了各大媒体的跟进报道,那张照片也登上了不少媒体的版面和网页,作为社区新闻发声人的梁丽华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梁丽华的故事,只是照片墙的一个小小部分。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面照片墙她不知更新了多少回,要展示的东西实在太多。事实上,这样一支“网红”队伍并非有意锻造,而是在对责任的坚守中水到渠成。

  照片墙的正对面,挂着东高地街道社区新闻发声人的工作规范和工作职责两块展板,其中提出“要牢记自身职责,严于律己”“善于发现、善于积累,随手拍、随手记,做懂宣传、会发声的社区新闻发声人”。

  一边是荣誉和成绩,一边是责任与使命,互为映衬、相互提醒。“发现身边好榜样,讲述社区暖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是我们开展新闻发声人工作的初衷,也是推动区域媒体融合过程中进行的一项创新实践。通过社区新闻发声人工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社区文化建设。”区融媒体中心主任乔晓鹏说。

  使命:与人大代表听民声形成合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地区改革的需要,东高地街道社区新闻发声人也有了新的使命。“社区治理的发声人、建言献策的发声人、文明倡导的发声人,是我们2020年的工作方向。”东高地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王盈雪提到了2019年夏天的一次停电事件,停电发生之初,哪个部门管理?谁来修理?什么时候恢复供电?这一连串关系到每一户居民的问题都需要被解答。正巧社区新闻发声人吴阿姨看到有工人正在修理,就随手拍下照片传到了群里,降低了大家的火气。王盈雪认为,这样的“发声”比官方通知更温暖,更具人情味。

  事实上,在明确新的使命和方向之前,社区新闻发声人就已经为地区建言献策做了不少工作。

  梅园社区的新闻发声人胡桂茹说起不久前的一次儿童落水事件。2019年7月份,有儿童不慎落入社区的消防水池,虽然被好心人搭救,孩子安然无恙,但此事暴露出的安全隐患引起了社区家长们的注意。

  “有的家长建议将水池抽干,有的建议直接封闭,但那是消防水池,不能抽干也不能封闭。”作为社区新闻发声人,胡桂茹将情况反映到了社区新闻发声人的联络群里,情况很快引起了物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最后决定在小水池旁边围上护栏,既保护了孩子的安全,又保证了社区的消防安全,两全其美。

  问题的快速解决得益于社区新闻发声人联络群自发形成的发布模式。据了解,这个名为“新闻发声人工作”的微信群目前共有45人,包括30多名社区新闻发声人以及丰台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和街道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

  无论是身边的正能量还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从发现、协调各方解决、采访报道,到对外传播,这个联络群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新闻信息的完整且有效的工作模式。

  “我们把在基层发现的一些内容传到群里,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会判断其新闻性并在《丰台报》或者北京丰台APP上展示。”梁丽华认为,这种快速处理机制,不仅让丰台地区的人充分了解东高地,也容易引发各大媒体的关注,扩大信息覆盖面和影响力。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北京城市发展再进一步。无论是人大代表倾听民声,还是新闻发声人参与社区治理、建言献策,都是北京城市发展总基调的落实,虽然路径不同,但最终都将“汇入大海”。“引导社区新闻发声人参与到具体事项当中,与人大代表听民声形成合力,把问题控制在地区之内,解决更多社区居民实实在在的难题,这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王盈雪说。

  新闻发声人的同题问答:何为“发声”?

  梁丽华:让大家感受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梁丽华2018年刚刚从社区书记的岗位上退休,但新闻发声人的“活儿”一天都没卸下。

  在她看来,自身凭借地铁8号线南延“第一人”的身份火了一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地铁的开通给生活在东高地的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把这样的重大利好传播出去,让大家感受到幸福,对她来说,是件充满成就感和荣誉感的事。

  “不要修路的人说路好,要走路的人说路好。”梁丽华这样理解新闻发声人,“社区居民觉得有我们挺不错的,这就是我们发声的意义。”

  她曾经查过“丰台发布”抖音号上有关东高地的内容,“当时一共351条内容,东高地新闻发声人的有51条,占到六分之一,这就是我的成就感。”2019年她还作为唯一的退休干部代表,在北京市老干部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言,“这是我的荣誉感。”梁丽华说。

  胡桂茹:发声人也是发光人

  因为在地铁通车前两个月就发现并发布了火箭万源站外的两个巨型火箭模型,胡桂茹成了百万浏览量视频的主角。

  在成为新闻发声人之前,她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媒体新闻观察员。这种工作经历,让她比一般人更具新闻慧眼。从社区内的学校接送孩子秩序混乱,到老旧小区有了外挂电梯,甚至秋天时家门口的“银杏大道”,都是她的独特视角,“过去看到新鲜事儿最多就是聊聊说说,现在会赶紧拿起手机拍下来,想让更多人知道。”

  “发声人也是发光人。”胡桂茹认为,新闻发声人的工作赋予自己一种荣誉感,要求自己在传播榜样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榜样,同时也给退休的她一个发挥余热的渠道。

  “我爱人总会开玩笑问我,今天有事儿吗?我会告诉他,我们每天都有事儿!”胡桂茹打趣地说。

  邓海霞:做百姓和政府间的桥梁

  邓海霞现任东营房社区副书记,是最美航天人宣讲团最早一批成员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在担起社区大小事之前,她曾是一名川剧演员,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绽放光芒,还登上过199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为了1分35秒的节目苦练40天。

  虽然看起来清秀,但邓海霞干起工作来毫无半点含糊和娇弱。每个月8日的社区爱心活动,她都会穿着罩衣,坐在条凳上给社区居民磨刀剪,虽然身边是油腻厚重又难以清洗的机油,可她不以为意。

  由于社区干部的身份,她的新闻发声人工作更多是宣传本社区的活动,“做得远没有老同志好。”她谦虚地说道。但作为第一批最美航天人宣讲团成员,她自写自讲的“磨刀爷爷的故事”获得了北京市的三等奖,这让她骄傲至今。

  虽然日常工作很忙,但她一直坚持发声,“把身边更多的好人好事传播出去,把国家的大政方针传播下去,做百姓和政府间沟通的桥梁。”如今,邓海霞已经物色到了自己的“接棒人”,2019年1月才入职东营房社区的白真如曾是航天博物馆的解说员,之前还当过一段时间老师。

  “其实社区老人就和小孩一样,把对待小孩的耐心拿出来面对老人,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儿,问出他们感兴趣的事儿,就是我这个宣传委员该做的。”白真如说。

  姜慧梓/文 王嘉宁/摄 东高地街道/图

  (本版内容由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东高地街道办事处联合策划采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101060001

京ICP备200137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030号

运行管理:北京市丰台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丰台要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社会新闻
   第05版:丰台·深度
   第06版:丰台·公益
   第07版:丰台·社区
   第08版:丰台·副刊
做民情最后一公里的“信使”
丰台报丰台·社区07做民情最后一公里的“信使” 2020-01-23 2 2020年01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