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朵天坛医院店医学集中观察隔离点
始终以“两条底线,三个确保”,即以人员安全、防疫安全为底线,确保思想工作到位、隔离措施到位、队伍收获到位为主线,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开展了各项工作。
用心用情暖人心,确保思想工作到位
亚朵隔离点最鲜明的特点是货车司机多,其中131人都是新发地苹果院的货车司机,占比超过75%,这次集中隔离观察后,许多家庭没了收入,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亚朵隔离点从思想稳定入手,建立三级应急处理机制,医务人员日常巡查安抚,每天通过电话询问大家的身心健康情况,记录并跟踪重点人员思想动态,力所能及地开展劝慰和引导工作,对劝慰效果不理想的交由心理专家处理。心理专家重点引导,利用驻点两名心理专家的特长优势,每天对重点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他们从心理健康视角逐一分析和评估重点人的风险,给予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耐心细致做工作,确保隔离措施到位
建立机制体制,组建临时办公室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明晰工作人员职责,建立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确保了各项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有人督查。每日例会统一分析、研判和部署工作。
突出消杀重点。合理划分管理区域,按照“三区两通道”要求,结合酒店实际,进行了细致功能区分,保证区域边界清晰。明确消杀规范,所有人员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穿隔离衣,经现场医务检查合格后才能进入污染区,出污染区后,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开展消杀,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做好人员培训,确保每个人都熟练掌握消杀知识和技巧。每日集中消杀,加强公共区域开窗通风,环境清洁卫生以及每日对地面、门把手和电梯按键等人员触碰较多部位、垃圾桶等进行消毒。自隔离区启用以来,累计安排医护160人次,指导进入污染区1600人次,开展消杀面积100万平方米。严格落实健康医学观察。每层设置“一医一护”,负责观察对象的接收、转移,负责观察询问隔离人员健康状况。按照“一人一档”设置隔离人员电子档案,每日进行信息采集、体温记录和填报健康卡,确保“情况清,底数明”。观察对象出现异常时,及时“一况一报”并协调转运到定点医疗机构排查诊治。建点以来,共建立各类档案300多份,各类报表数十份。加强隔离点封闭管理。做好出入人员排查、测温等工作。每日巡视消防、门窗、监控设施等安防设备运转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众志成城战疫情,确保队伍收获到位
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锻炼党性和觉悟的新战场,在工作中注意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让每名队员在思想上有新认识。成立临时党小组。隔离点工作人员中共有正式党员14名,入党积极分子7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党员们“逆行”至战“疫”最前沿,他们事事躬亲,用切实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有的带头在消杀一线,亲自指导、指挥人员进出污染区;有的连续加班至凌晨,开展各类报表统计;有的冲在一线,和每名重点人逐一长谈,做思想工作。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党员冲锋在前,全面扛起了隔离点的各项职责和任务,他们的事迹感染了整个团队,也感染了身边的年轻人。天坛医院驻隔离点7名年轻的医护人员申请“火线入党”。组织“战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主题活动,隔离点负责人和他们谈心谈话,勉励他们在战“疫”一线锻炼自己,早日成长为党员。联系了《丰台报》对他们的事迹进行采写,在7月10日的报纸上进行登载。
隔离点启用以来,党员始终冲在抗疫一线,用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的承诺。
践行誓言 在战“疫”中成长
——南宫医学集中观察隔离点
为打赢新发地疫情防控阻击战,丰台区启动战时机制,建立医学观察隔离点,并成立工作专班。南宫医学观察隔离点工作专班,有区直机关干部3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医务工作者13名(二批),云岗派出所公安干警5名,属地王佐镇干部6名(二批),其中共有党员16名。
疫情就是军号声,抗疫就是战斗,工作专班组成人员告别家人、同事投入到战斗第一线。当日夜晚至次日凌晨就接收隔离人员220人,全体同志持续奋战、克服困难,妥善安置好隔离人员后,又开始新的一天工作。医生领队李秀华始终坚守岗位,后来才知道她是连续输液三天,咬牙坚持下来的。血液采样现场医生领队李晓丽带领六名医护分成三组,在户外高温下,持续工作三小时,完成全部人员采样任务,她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工作专班要统筹开展防控消毒、健康观察、信息数据、安全保卫、病例转送等工作,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尤其是基础信息和数据更新快。每次信息更新,全体同志参与,与隔离人员打电话联络,仔细核实确认每一条信息。数据信息组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形成信息库、各种统计表。工作专班办公室常常通宵达旦,保证各项工作开展准确无误。王佐镇干部领队李岐负责后勤保障,物资领取及时、准确,无论是凌晨还是高峰期,送往疾控中心样本无一差错、无一延误。刘呈良负责统筹工作,24小时待命,各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张宁副所长率领五名公安干警,设置11个岗哨,二十四小时轮值,确保安全保卫万无一失,隔离点运行实现平稳有序,展示了公安干警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
6月28日,根据疫情监测情况,决定对于新发地牛羊肉大厅综合大楼高发人群实行延长14天隔离的政策。工作专班及时调整力量,针对老幼病残群体分类施策。帮助学生联系学校老师,与其父母共同辅导孩子的学习问题,对生病人员及时送医送药,组织安定医院和丰台精防院心理医生,给病患做“一对一”心理疏导,积极引导商户与市场洽商补偿事宜。针对未成年人多,组织酒店安排儿童餐,提供多样化的餐品。工作人员与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同志们周到热情的服务化解了矛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心比心,部分群众受到感染,微信群里正能量的多了,负面情绪少了,成了并肩抗疫、充分理解与信任的和谐之群。
南宫隔离点工作专班16名党员干部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用实际行动扛起了党员的责任,践行了党旗下的誓言,始终坚守岗位,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一定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歼灭战。
(陈焰)
三重身份战疫线 守护百姓健康
——卢沟桥国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50天坚守岗位,110名工作人员24小时全员待命;先后参加核酸排查20余场,日均完成咽拭子样本采集3000人;共计转运涉疫垃圾22134公斤,最高日转运量2600公斤;持续接待就诊患者45000余人次……这就是卢沟桥国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战“疫”成绩单。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无数医护工作者奋勇当先与病魔顽强奋战。卢沟桥国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卢沟桥乡政府设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肩负着乡域内56.3平方公里、17个村、4个社区、4个空白点、约16万人的健康安全重任。自年初以来,中心110名在岗医护工作者和职工始终践行使命担当,坚守着医者的初心。6月,北京疫情防控调至二级响应,国医中心全体再次披甲上阵,成为支援兄弟单位核酸检测的采样医疗队,保障乡域各检测点有序完成既定任务的指导协调员,坚持日常医疗服务确保患者顺利就医的健康守护伞。
援战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
6月13日晚,国医中心临时接到区卫健委支援新发地市场的紧急任务。副院长卢红带领5人团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参加市场商户的咽拭子样本采集工作。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经历过几个月来抗击疫情的考验,国医中心还是对这项工作驾轻就熟。但没想到的是,队伍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刚刚回到国医中心,连衣服还没来得及换,凳子还没坐热,又再次接到紧急任务二次奔赴现场。凌晨1点,披星戴月整装出发,再回到单位已是天色渐白凌晨五点。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早上出发到指定点位完成检测任务,23点左右清点人员、物资回单位总结情况,等待第二天任务指派。随后区防控组根据当天进度下发第二天任务,国医中心再按照任务分配情况安排医疗队成员、准备物资、协调车辆,一早再次出发到点位进行样本采集。周而复始,由国医中心组建的医疗团队,先后参加了新发地市场商户检测、区环卫中心职工检测、丰台体育中心外卖员专项检测,以及万兴广场、怡海花园、看丹小学等20余个核酸排查点,日均3000余人的采样任务。
6月的天气格外闷热,但国医中心的医护人员却总舍不得脱下防护服。卢红介绍:“为了能在检测台上多坚持一会,大家上岗前半个小时就不敢喝水了,有的抱着冻成冰坨的矿泉水,有的坐着整块的冰排,现场消杀人员还会每20分钟用冻好的冰水浇在隔离服上帮忙降温,还有的索性穿着防护服躺在地上用自来水从头到脚浇个遍。觉得凉快点了又马上为检测者进行咽拭子样本采集。为了保证一线医护人员身体健康,我们严格要求最多2到3个小时必须进行一次轮岗,国医中心特意还为大家冻矿泉水、冻冰排、准备切好的水果,每天直接送到点位上。”
“请检测者张嘴后微微后仰,舌根尽量放松,然后再轻轻地‘啊’一声,这样采集起来最快,能将检测者的不适感降到最低。”国医中心的医护人员平时经常这样交流经验,样本采集的效率也越来越高。“一开始我们只有5个人有上岗采集的工作经验,团队的其他人主要是负责车辆、物资、现场协调和服务保障。每天一支10余人的团队外出支援,不仅在兄弟单位完成检测任务时保证了工作进度,也为乡域内开展大范围核酸筛查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卢沟桥国医社区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李震介绍道。
现场事无巨细的执行指导
作为卢沟桥乡政府设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做好全区支援的同时始终肩负着乡域内群众生命安全和疫情防控的使命。
集中隔离点协助消杀,指导做好安全防护。6月13日晚,卢沟桥乡响应丰台区战时机制,即刻启动隔离点转运工作。国医中心配合乡隔离点工作组仅3小时就完成指定酒店的客房腾退、卫生清洁、环境消杀等一系列工作。直至凌晨5点多,连夜接收转运密接人员233人。并派驻专人驻守,负责隔离观察人员的健康记录、核酸检测、涉疫垃圾处理和日常环境消杀,以及对现场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此后还陆续对乡域内隔离观察到期人员进行咽拭子样本采集和血液样本采集,先后入户走访采集280余人。
核酸检测点梳理流程,协助圆满完成排查任务。6月17日起,卢沟桥乡先后启动密接人员核酸排查和常住人口核酸排查,陆续开设核酸检测点23个,由各社区、村属地单位和空白点小区疫情防控工作组相互配合完成场地基础设施搭建、秩序维护、信息登记、流程指引等相关工作。国医中心既是经验丰富的流程指导,又是协调医疗团队和三方试剂机构的场内执行。选择场地是否符合要求、等候区位置、信息登记台设立多少个、检测台需要配备什么物资、5人一组领队如何安排、防暑避雨设施布置……国医中心派专人到各点位与责任单位沟通,往往要亲身走一遍完整流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群众在采集过程中便捷、高效。而在面对前来支援的医疗团队时,作为共同抗击疫情的医护战友,国医中心确保他们与自己的医疗团队有同样服务保障,遮阳棚、电扇、降温冰排、新鲜水果样样不少。同时,国医中心还要协调属地、医疗、三方之间的工作衔接,点位预计检测者多少人三方要配备相应的试剂盒,医疗团队轮岗期间属地提供休息空间和相应防暑降温物品,针对现场等候人数沟通医疗团队开设几个检测台。
在全体一线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卢沟桥乡6月17日当天完成了6000余人的密接人员核酸排查;6月23日至26日,历时三天完成了约16万常住人口的核酸排查;随后又相继接到紧急任务,调派工作人员、基础设施、医疗物资支援宛平地区、金融行业和丽泽商务区。
涉疫垃圾中转全时段值守,确保转运工作平稳有序。此外,国医中心也是丰台区3个涉疫垃圾中转站之一,负责周边7个街道、乡镇的涉疫垃圾处理。在年初接到中转任务后,国医中心迅速购置临时存放集装箱、成立涉疫垃圾转运小组。“我们与区环卫中心和专业垃圾清理场配合,区环卫中心负责各点位的涉疫垃圾收集,清理场负责专业处理,而国医院负责中间环节的安全存贮和集中转运。”李震一边翻看手边的汇总数据一边说道,“随着核酸排查常态化,涉疫垃圾近期较多,15人的工作组24小时轮流在岗接收,再根据存贮情况清理场转运,目前的最高日转运量达到了2600公斤。”
保障就医需求的健康守护
“外派支援医疗队、各检测点和隔离点保障服务,抽调了大量在岗工作人员,但国医中心的日常工作并没有落下。”李震表示,“从非典时期起,国医中心就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医护工作者的初心使我们始终是一个整体。”
自年初起,国医中心就设立了预排查岗和临时隔离观察间,对就诊患者进行体温检测并登记姓名、电话、住址等详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合理处置,后期也能够及时联系到本人。工作人员也都形成了一种默契,平时里哪个部门的工作量大了,其他部门的人主动过去帮忙。5月的时候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升级,一方面要确保系统升级平稳,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其间患者的正常就医。有的患者习惯了系统的便捷操作,对升级期间的不便很不理解,工作人员就及时上前解释说明,并通过手动登记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满足就医需求,未造成一起无法顺利就医的情况。升级、调整、适应,国医中心全体坚持在信息管理系统停滞期间开诊、开方,也得到了周边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国医中心还第一时间组织乡域内18个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医疗物资储备说明、预排查岗操作解答、辖区群众健康宣传教育多方面进行培训和定期工作指导,有效提升乡域整体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国医中心共有在岗工作人员110人,始终全员保持24小时待命状态。近期工作量大任务重,有8名离家远的医护人员直接选择在办公室打地铺留守,而离家近的同事就经常做些家常菜带过来与大家一同分享。“这半年多手机都不敢用震动,生怕错过紧急任务。”卢红说道,“外派的医疗队比较消耗体力,都是优先选派年富力强的先顶上去。”据了解,国医中心各工作组都有党员带头,大家不仅比工作更比觉悟。目前,已经有4位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希望加入党组织。有些退休的老党员也毫不示弱,不仅专程骑自行车来单位参加抗击疫情的爱心捐款,更积极表态:“只要单位有需要,随时上岗参加工作。”
“疫情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历练。”李震表示,“卢沟桥国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抗击疫情一线坚守医护工作者的初心,践行着身为医护工作者的使命,团结奋进、勇于担当,拼尽全力守护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蔡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