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供销全链条”消费扶贫模式
助推丰涞扶贫协作工作上台阶
为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路,丰台区赴涞源县挂职干部团队按照“政府搭台引导、社会力量协同、主力市场支撑、多元渠道帮销、形成品牌发展”的工作思路,找准产业契合点,凝心聚力,多措并举,从涞源县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全力打造“产供销全链条”消费扶贫模式。截至目前,涞源县在京销售农副产品累计1.2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涞源县挂职干部团队以“消费”这把金钥匙,打开了贫困地区的致富门,实现了受援地区“脱贫不返贫”。
源头帮扶 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
挂职干部团队充分发挥丰台区作为北京市菜篮子供应大区的资源优势,组织新发地、岳各庄和西南郊等批发市场到涞源考察对接。其中,新发地批发市场通过在涞源县建设种植示范园,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当地农民进行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通过土地入股分红、保底价收购农产品等,提高贫困户收益。新发地市场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获得“组织创新奖”的先进单位。
搭建平台 打造全链条产销模式
挂职干部团队积极调研北京市场需求,组织新发地市场开展精准帮扶,初步探索出新发地合作商向贫困种植户提供种子、输送技术、保底价收购的一条龙脱贫致富的新模式,让种植户大胆种植、放心尝试,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以“新发地市场企业(商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涞源开展合作,组织“玉米大王”“茄子大王”等市场大户赴涞源县种植茄子和鲜食玉米,同时提供优质的种子、有机肥和科学的种植技术。其中茄子70亩带动贫困户56户,每亩利润8000元以上。鲜食玉米140亩,带动贫困户18户,每亩保守利润1700元以上。创新形成了“政府、龙头企业、批发市场、销售大户合力抓两头,农民干中间”的新型产销对接模式。彻底解决当地农副产品销售难题。通过带动示范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基地种植计划,2020年又将鲜食玉米扶贫基地扩大至600亩,逐步让涞源农产品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目标。
打通梗阻 形成多元化消费格局
挂职干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县农产品企业赴北京调研商超流通、单位集采等渠道,分门别类地调整自身企业产品的包装、规格等,确保精准供货。
围绕“七进”,精准发力。积极贯彻北京市消费扶贫“七进”活动,营造社会氛围的同时,扩大涞源县农副产品品牌知名度。如:组织涞源县农副产品入驻岳各庄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在物美、首航、方庄购物中心等商超设立涞源县农副产品消费扶贫专柜8个;玖兴分割鸡、飞狐缘杂粮、食用油等产品纳入丰台区机关食堂采购目录,定期采买;以丰台区教委开展全区校长工作会为契机,开展“涞源县消费扶贫进学校”活动,增强涞源县农产品知晓率;会同中关村丰台园工会开展涞源县消费扶贫推介会,强化消费扶贫进企业;在北京市率先启动消费扶贫进社区系列活动,涞源县优质农副产品成功走入丰台区内21个街乡镇。
围绕线上 精准发力
挂职团队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开展“互联网+消费扶贫”行动,不断拓展涞源县扶贫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如:以中国国际服务交易贸易会为契机,借助丰台馆平台举办涞源县农产品推介会,提高涞源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协调首航超市线上平台开展涞源县扶贫农产品专场团购活动,单日成交额4.8万元;桃木疙瘩柴鸡蛋成功入驻盒马鲜生线上销售平台。截至目前,通过挂职干部团队的积极拓展,涞源县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扶贫电商馆举办直播31场,累计观看超1亿人次,全力打通消费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终端展销惠及百姓。
挂职干部团队以北京市预算单位采购扶贫产品为契机,第一时间组织涞源农产品企业积极进驻“832消费扶贫平台”展销,并起草《关于商请协助引导丰台区各级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采购涞源农副产品的函》发至丰台区商务局,借助丰台区主管部门资源优势助力消费扶贫。编制《涞源县优质农产品推介清单》,将涞源农产品企业化散为整,统一推介。会同丰台区商务局组织17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召开涞源县农副产品推介会,现场销售额约140余万元。
政府给我盖的“暖心房”比我结婚时住的还好
本报讯(记者 赵智和 邵亦晴)“你看政府给我盖的‘暖心房’比我结婚时住的还好!”刘花指着政府给自己建的“暖心房”高兴地合不拢嘴,“新房主体都建好啦,墙面也抺上了砂灰,等安上玻璃我就能搬进去喽!”近日,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与保定日报社联合采访组走进丰台区结对帮扶的保定市涞源县,走访当地村民,了解他们的脱贫故事和生活情况。
今年73岁的刘花是涞源县白石山镇白石山村人,家人相继去世,自身患有冠心病和慢性病,属于因病致贫,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2017年识别为低保贫困户,2019年脱贫。
目前,刘花老人暂住在孙子家中,家中的一面墙上贴着政府对刘花的帮助,包括贫困户帮扶责任人联系卡、健康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住房安全等级明白卡、致贫困家庭的一封信等材料。
其中,收益确认公示表上显示了刘花的收入来源,包括公益岗工资、种植业收入、土地流转金、资产收益扶贫分红、养老金等四大类十项收入。其中最高的收入是享受低保二级补贴政策,每月320元。
除此之外,最高的一项收入来自于产业就业扶持,是光伏收益分配弱劳动力清洁员每月250元,还通过入股河北沃茂牧业有限公司(京冀产业项目受益)每年分红900元。产业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兜底和其他政策,让刘花老人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家庭总收入达15437.2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2.28元,实现了脱贫。
去年通过鉴定,刘花老人住的房子属于危险房屋B级,在河北省为农村特困户实行“暖心房”工程的政策支持下,今年政府为刘花的危房进行改造,在原址修建了这座40平方米的新房。“政府给建的新房一共有三间,宽敞明亮,有自来水,比我1968年结婚住的房好多了,做梦都没想到,老了能享受到这么好的生活!”刘花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同村46岁的王艳平因养育两个孩子而因学致贫,71岁的婆婆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2014年识别为贫困户,家里的房漏了一直没钱修,在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全家4口人今年6月搬入了新房。
走进王艳平家的院子,新房外建了一间阳光房,屋子内白色的家具十分典雅,还养了不少盆栽植物,卧室、客厅、书房一字排开,卫生间干净整洁,还以为进了哪个高级民宿。
“我之前在农家院工作,工资很不稳定,今年开始在家附近的食品厂做蛋糕、月饼,每月能挣2000块钱,再加上国家产业就业扶持的收入、社会保障兜底和其他好的政策,我不仅住进了新房还有钱装修、买家具。”王艳平说,“县里还组织了免费的技能培训,我参加了按摩和育婴师培训,10月底还要考育婴师证,有了技能在身,能找的工作就更多了!”
据了解,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王艳平家庭总收入30054.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198.55元,于今年脱贫。“我大儿子今年大学毕业留在了上海工作,二儿子在县里读初中,好日子在后头!”王艳平笑着说。
涞源县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5000人
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
本报讯(记者 赵智和 邵亦晴)涞源县全面加强与北京丰台区的劳务协作,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几年来,共合作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就业培训69次、培训1904人,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15000多人。
“涞源县与丰台区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对有外出就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名制登记,统计就业意愿,形成需求清单,及时发送丰台区人力社保局。”涞源县就业服务局局长贾保星说,“丰台区每月上旬、下旬两次将丰台区企业岗位需求发送涞源县,搭建了供给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了贫困劳动力就业。”
2019年涞源县就业服务局与北京管家帮家政服务公司在涞源县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召开劳务输出对接会2次,输送28名家政服务人员到北京就业。2020年,已实现贫困人口到北京就业1210人,到县外省内就业1108人,到其他地区就业115人。
2019年,北京市援助18万元,在县城、白石山两个易地搬迁片区安置50名公益性岗位,帮助社区开展辅助工作,每人每月发放补贴300元,促进搬迁群众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2020年,北京市援助18万元,继续实施该项目,50人于今年7月全部上岗。为缓解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北京市援助21万元为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交通补贴,到北京和省外就业的每人600元,其他地区的每人400元,共计360人享受交通补贴。
丰台区为大力促进涞源县贫困劳动力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在涞源县择优选取了森海服装厂、永达职业培训学校和睿阳家政职业培训学校3家单位作为丰台区就业实训基地,并进行了授牌。2020年永达职业培训学校和睿阳职业培训学校集中组织25期575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认定森海服装厂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39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发放补贴3.9万元。
涞源县对17个乡镇贫困劳动力调研摸底,收集有培训意愿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在17个乡镇设置教学点,把教学点设在老百姓家门口,送技术上门,送培训到家,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让学员不出乡镇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培训政策。
“涞源县上庄乡中庄村的白红爱,2018年参加育婴员培训,一直在北京从事育婴和月嫂工作,月收入5、6千元。涞源县王安镇的邵艳英,2018年参加育婴员培训,在北京无忧草公司工作,月收入1.2万元。”贾保星说,“贫困劳动力一年能参加3次免费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拿到证书,很受百姓欢迎,我们也通过‘扶智扶志’两手抓,用身边成功的就业创业典型案例启迪感化贫困劳动力。”
助力冬奥
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即将完工
本报讯(保定日报社记者 邸志永 刘寒凝)近日,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与保定日报社联合采访组走进丰台区结对帮扶的保定市涞源县,全媒体、多角度讲述涞源脱贫攻坚故事。
造雪系统已安装在山坡上,两大跳台正在进行最后的着陆坡仿真草皮铺装,蓄水池已经完工,裁判塔进行幕墙安装……记者在海拔1100米的涞源七山看到,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一期工程即将完工,预计在11月中旬投用。
当天下午,记者在涞源县七山看到,两条长长的陡坡赛道上,白色减震垫已经铺设完毕,一群群工人在半山腰铺设着陆坡仿真草皮。此外,30米高的裁判塔已经基本完成土建,即将进行玻璃幕墙的安装。更上方,供运动员调整准备的暖房也基本建成,就差外装。在山脚下,供造雪用的蓄水池已经完工并蓄水,设计容量在8万立方米。供运动员上下山的缆车系统也已经就位,为11月份的投用做着调试。
据现场施工的项目副经理李响介绍,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项目总投资约9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总投资4亿元,二期工程总投资约5亿元。一期工程建设内容包含:跳台滑雪场地(由大跳台(HS140)与标准跳台(HS106)两条赛道、裁判塔、山体工程、山体支护组成)、造雪系统、蓄水池工程、缆车系统(配合大跳台与标准跳台两条赛道建设缆车系统)、水平风洞实验室、市政工程(包括场地道路工程、给水、雨水、电力等配套市政工程)。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投资的90%以上,1500平方米的风洞实验室正在进行内装,设备已经安装90%以上。”李响称,项目即将建成的水平风洞实验室为国内首个供跳台滑雪运动员使用的训练专用实验室,能够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跳台滑雪训练方法——风洞测试,帮助运动员更快、更精准地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该实验室计划于2020-2021年雪季首次投入使用,将为国家跳台滑雪队备战北京冬奥会提供高科技训练支撑。
据介绍,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是国家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重点设施建设项目。为此,在今年疫情期间,项目在2月17日就开始复工,最多时有600多人在现场奋战。在10月底之前,相关工程将完工,预计11月中旬,这里将迎来建成后的第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