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西永定河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长辛店。这里是进出京城的咽喉要道,出现了中国早期的铁路工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区域之一。劳动补习学校旧址、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警察局驻地旧址、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二七烈士墓、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等坐落于此,2018年1月27日,这些旧址均被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这里有当时比较先进的铁路工人群体,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曾经在这里宣传革命真理,播下了革命火种;何长工、毛遇顺等革命先驱从这里走出;这里被誉为“北方的红星”。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
长辛店是一个古老的村镇,历史悠久,至少在明代就已成村。
《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二四〇“成化十九年五月丙午”中提道:“提督山厂工部尚书万祺奏:彰义门外、义井、新店、赵村、义河一带官路低洼,又因山水骤涨,运车皆为所阻……”
这则材料证明早在成化十九年(1483)以前,长辛店一带就有一个叫“新店”的村子,处在出京南下的官路上。《明实录·熹宗实录》卷一七“天启元年十二月乙酉”中提道:“御史李日宣以防御久弛,寇盗公行,议于都门前抵良乡界约五十里,如长店、大井、柳巷、五里店、太平埚等处,五里筑一高墩,盖一小堡。”
可以肯定,在天启元年(1621)以前,长辛店一带还有一个叫“长店”的村子,是一处军事要地。
通过查阅历史地图和方志记录可以得知,上述两则明代史料记载的“长店”与“新店”是两个相邻很近的村落,“长店”在南,“新店”在北。
随着社会发展,南北交流日益扩大,这两个村子和村前街道空前繁荣起来,酒肆店铺摊棚林立,天长日久连成了一片,逐渐形成了“长新店”村。
到了清雍正六年(1728),铺设北起彰义门(今广安门)南至长辛店南关的石道,这条石道宽两丈,由六尺多长、两尺多宽、一尺多厚的花岗岩石铺成,逐渐成为北京城通往南方各地的咽喉要道。后来,随着南北交流的日益频繁,这里商铺林立,日趋繁华,这条路承载了很大的交通流量,“长新店”逐渐衍化为“长辛店”并保留到今天,寓意商旅长途跋涉,一路艰辛之意。
明清两代的长辛店,毕竟只是一个村落,而作为北京重要工业基地的长辛店镇的形成与铁路密不可分。
1896年10月,清政府在北京建立铁路总公司,委派盛宣怀通过“借款筑路”的方式筹建“卢汉铁路”。
1897年,清政府从比利时借款,聘请英国工程师先期勘测设计“卢保铁路”段,即卢沟桥至保定的一段铁路。
铁路动工前,先在卢沟桥畔建造一个小型工程机厂,用来生产一些简易的铁路配件。三月完成测定,四月开工兴建,工程部首先在卢沟桥附近架起一座铁桥,没过几天,河岸上就搭起了一个棚子,几辆马车运来了一堆奇形怪状的钢料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洋东西,很快在河畔建了一个小型的简易工程机械厂,厂房是用木头搭的架,四周围芦席,上盖瓦楞铁,工厂的围墙是用三合土打成的,这就是二七老厂最早的前身。
很快,修路与修桥同时开工了,工厂只有一个小厂房,厂里有铁匠、木匠、油匠,从此每天都听到这里叮叮当的敲打声。这个突如其来的稀罕事,惊动了附近的村民,有些人还特意跑过来看热闹。
看来看去,人们竟然看不到中国的东西,工厂里的设备几乎都是由英国运来的,不但机器是外国的,就连钳工用的手锤,木工用的刨子、锯、斧头,铁匠用的大锤和钳子,即使小火车头上用的添煤铁锹和扫地笤帚,也没有一件是中国造的。
到了1899年,这个小工厂已有一台四十马力的蒸汽机以及一些简单的机器设备,厂里共有铁匠、木匠、油匠工人 200多人,他们就成为京汉铁路的第一批铁路工人。
1900年,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5月27日和28日,他们先后将长辛店、丰台路段的铁路拆毁,在卢沟桥机厂又拆又砸,最后一把火烧毁了这个小型工厂。(丰台区党史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