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瑶 实习记者 唐琪)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北京成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从2008年到2022年,14年间,奥运志愿者的“微光”,点亮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有不少人两次成为奥运会志愿者。今天,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在这些来自丰台的双奥志愿者身上,听听他们的故事。
陈伶艳:从蓝“短袖”到蓝“长袍”,无比光荣
“我们这个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紧邻北京南站,人流量大,问询量大,也就要求我们志愿者的业务能力一定要强,能够及时、高效地处理群众提出的问题。”今年64岁的陈伶艳阿姨早早来到站点,开始了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北京奥运会我也是志愿者,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蓝色‘短袖’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蓝色‘长袍’,无比光荣。”
谈起2008年时成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时的情景,陈伶艳有说不完的话题,“那时我在右安门街道东庄社区工作,发动社区里党员、群众百余人参与网上注册,成为奥运会志愿者。由于社区紧邻北京南站,又正值暑假期间,全国各地的游客哪怕不能看比赛,也想借此机会来北京感受下奥运氛围,每天往返的游客比平时翻了几倍。”陈伶艳说,“当时手机导航还没有现在普及,大多游客都拿着地图来询问,更需要我们志愿者熟悉交通环境和热门景点的位置路线,甚至连公共卫生间的位置我们都能熟练地指出来。”
一晃14年过去,陈伶艳与社区老党员们自发组成了一支“指南针”服务队,不仅练好了“指路”的内功,还成了旅客的“定心丸”。志愿服务队伍日渐壮大,2022年北京冬奥会招募城市志愿者时,大家一起报了名。为了更好地做好服务,大家提前把冬奥涉及的场馆、纪念品零售店等可能会被问到的位置及交通信息抄录下来,方便其他志愿者们查阅,并根据每天的咨询情况,随时补充更新。
“我们队伍里有40余人都是双奥志愿者,最大的79岁,最小的55岁。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都很高,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4点都会有志愿者在这值守,为问路者指好路,让来到北京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双奥之城的魅力与热情。”陈伶艳说。
王珂:把14年沉淀的志愿服务精神传递给冬奥志愿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志愿者的场景还记忆犹新,2022年北京冬奥会就开始了,又来到熟悉的志愿者岗位,希望把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精神带到冬奥会,传递给冬奥志愿者。”记者在位于丽泽SOHO旁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点位见到了又一位双奥志愿者——王珂。
2008年,27岁的王珂在首经贸留校任职,参与了丰台垒球场馆群众服务部门的志愿服务,王珂回想起那年盛夏和同学们一起,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中国青年一代百分百的热情,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得知招募冬奥城市志愿者时,王珂毫不犹豫地填写了报名表。“我一定会用更好的服务展现冬奥会城市志愿者的风采,把14年来沉淀的志愿服务经验传授给更年轻的志愿者们。”王珂说。
谈及参与两届奥运会志愿服务的感受,王珂认为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时更多感受到的是自豪,时隔14年的今天,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自豪的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自信。无论是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形象的火爆出圈,抑或是浓厚的冬奥氛围和全民对冬奥会的关注热度持续加温,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奥运、感受奥运,这无疑是民族自信的体现。
现在作为冬奥城市志愿者的王珂,在丽泽金融商务区点位为过往的群众提供义务指路、信息咨询服务、语言服务、导览讲解、文明宣传、应急救助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城市志愿者要做到配合营造冬奥氛围,更好地打造城市名片。王珂说:“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服务,向大家传递一种冬奥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激励、引导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投入志愿服务的行列里。”
冬奥赛场上,中国的运动健儿们不断创造佳绩,赛场下,来自丰台区2000余名冬奥城市志愿者们也向世界展示着他们的热情,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着方方面面的保障。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在北京这座双奥之城,许多像陈伶艳和王珂一样的双奥志愿者,用他们的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双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