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专题调研组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传统戏曲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如何让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活力,吸引更多的人喜爱和欣赏,是一道值得全社会思考和回答的必答题。为此,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中国戏曲文化周”(以下简称“戏曲周”)品牌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整合戏曲文化资源,推动专业表演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统一,让戏曲艺术贴近市民群众、融入日常生活。
活动缘起和背景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戏曲考源》中指出,“戏曲一体,崛起于金元之间。”学界公认,戏曲起源于金元杂剧,金院本催生出了辉煌灿烂的元杂剧,诞生了关汉卿等一批伟大的剧作家,把中国戏曲推上了一个高峰。而金中都的所在地,主要在今北京丰台所在的区域,丰台区保留着金中都的城墙遗迹和金代现存最大的地上文物卢沟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丰台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戏曲院校,北京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北京曲剧团等戏曲院团扎根于此。丰台老百姓爱戏、懂戏,近年来,“隆韵戏迷社”“长虹京剧团”“和韵京剧团”等71支群众戏曲社团纷纷涌现,覆盖全区77%的街镇,为普及和传承戏曲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基于此,北京丰台着眼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依托独特资源优势深耕戏曲文化品牌,持续开展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小戏台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戏曲活动,积极在群众中弘扬戏曲文化。2016年,创造性利用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举办地园博园,举办“北京戏曲文化周”活动,打开了中华戏曲文化与山水园林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局面;2017年,活动升级为“中国戏曲文化周”。迄今戏曲周已在北京园博园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统戏曲文化活化利用开启了新篇章。
推进思路和活动情况
中国戏曲文化周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坚持“中国戏曲嘉年华”定位,突出“园林中的戏曲、戏曲中的园林”特色,广泛开展演出、学术、互动、共享等各项活动,全面展现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成果。六年来,累计邀请表演团体260余家、演出2200余场次,涉及30余个剧种,吸引观众约85万人,在品牌美誉度、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推动传统戏曲传承创新的宝贵经验。
专业品质铸魅力之核
名团名家名剧的精湛表现构筑起戏曲周品牌的根基。中国戏曲是高度综合性的民族艺术,融汇各派技法以出新意,历经千锤百炼而显精深。戏曲周作为“国字头”文化平台,不仅树立标杆,展现最专业、最顶尖的戏曲精品;又放眼全国,做好地方剧种、文艺院团展示推介,全面展现中华戏曲风采。六年来,戏曲周共邀请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演出团体,74名国家一级演员、34名梅花奖得主入园献艺,演出剧种涵盖京剧、昆曲、闽剧、评剧、曲剧、黄梅戏、豫剧等30余个,不仅有京剧《大探二》、昆曲《牡丹亭》等经典作品,还有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评剧《金沙江畔》等优秀剧目,给人们献上戏曲的盛宴。
2022年的戏曲周,更是呈上了多年未在舞台演出的全本《红鬃烈马》,两天四场13折共10小时,角色众多,行当齐全,戏迷大呼“演得精彩、看得过瘾”。戏曲周还为河南宛梆、山西耍孩儿(咳咳腔)、福建平讲戏、浙江新昌调腔、孝义皮腔等珍稀剧种提供了展现风采的舞台,让人们在别样的体验中感悟戏曲艺术的美与韵、中华文明的博与精。
群众参与夯传承之基
社团票友戏迷的巨大热情成就了戏曲文化的节日。戏曲起源在民间、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其传承发展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戏迷票友的热爱和支持历来是戏曲百花园最肥沃的土壤。着眼于此,戏曲周突出群众性、参与性、互动性,为票社戏迷和戏曲爱好者提供展现才艺的舞台,使戏曲周成为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的“戏迷节日”。
戏曲周期间,最热闹的一个活动就是中国戏曲票友大赛,来自国内外的戏迷每年如约而至,走上园博园轴线改造的“梨园大道”,不仅吹拉弹唱自得其乐,还从游客变成台上主角。大赛在京剧、评剧、昆曲、豫剧、河北梆子等多个戏种设置名家评审团评选颁奖,吸引众多戏迷票友奔赴盛会、上台竞演,尽展灵感与激情。票友大赛中最抢眼的莫过于“小票友”“小戏迷”,一大批高校与民间青少年戏曲社团南腔北调、同台切磋,他们既有把戏曲当作爱好的,也有笃定学习戏曲的,让人感受到戏曲艺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朝气和活力。其中就有年方10岁、学戏7年的杨紫维,怀抱着专攻京剧的志向,不但在票友大赛中凭借《活捉三郎·凄风起冷月照》获奖,还在优秀票友展演中献上了《荀灌娘·改男装》的反串小生表演。除了精彩的演出,还有唯美的京剧旦角艺术展示,亲切的戏曲场景人物秀,珍贵的黑胶唱片展……通过多维度地挖掘呈现,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
情景交融显审美之髓
园林实景的相映相衬彰显出独特的中华美学风范。园林与戏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审美意境相近,通过构建“园林与戏曲”的艺术融合,能够带来更为真实的传统文化体验感。戏曲周抓住园博园多个地方园集中呈现中国传统造园审美情趣的特色禀赋,对地方特色园林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将地方戏引入地方园,按照“移步换景、处处有戏、步步有景”的思路,让中式园林化身小剧场、一草一木皆入戏,让观众在沉浸式演出中赏戏曲中的园林,品园林中的戏曲。
北京园、忆江南园、晋中园结合建筑景观特点,推出“华彩韵京城”“昆曲丝竹吟”“非遗老戏台”等系列演出,上演经典小戏、传统折子戏、国家级非遗剧种和地方特色剧种,情景辉映、相得益彰。许多优秀剧目还量身打造了园林版,如曲剧《茶馆》将北京园聚景阁的正殿改造为“老裕泰”茶馆,观众与演员一道作为剧中的“茶客”推进剧情进展。同样是在闽园演出,2020年评剧《花为媒》巧借6个点位,演出“报花名”“绣罗帕”“洞房赞”等6个片段;而今年的京剧《古厝西游记》则对闽园进行整体利用,融入舞剧、哑剧、杂技、魔术等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北京京剧院程派青衣李林晓表示,回到实景园林演出,其实也是回到了戏曲的最初状态,“这样的演出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复古的体验,也让我们追随先贤的脚步,在市井空间完成艺术表达。”
融合创新开活力之源
多元开放的形式样态打开了戏曲表达的无限可能。我国千姿百态的戏曲艺术,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靠创新创造焕发艺术生命力的。只有系统梳理展示其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与时俱进地赋予其多样化的表达、多元化的形态,才能使戏曲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
活动组织者深入挖掘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积极探索“戏曲+”融合模式,引入科技、国潮、游戏、文创等元素,在内容、形式、话语体系上拉近与青年的距离。任务打卡游戏、实景戏曲游戏“大破天门阵”等活动,各类“国潮风”戏曲文化周边展示,戏曲服装、化妆体验、汉服展示等,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来“打卡”。还有许多父母带着孩子或在市集“挖宝”,或穿梭于园中寻找“关公”“岳飞”“梁红玉”,一边游玩一边学习戏曲知识。新技术、新媒体的创新应用也是亮点,第四届戏曲周在全国率先采用5G全程直播,观看量超2000万;第六届戏曲周期间,在网上进行14场戏曲表演直播和5场互动直播,浏览量超2500万。今年又精选了21场演出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进行直播,联动文化达人在自媒体分享“赏、游、玩、购”体验,相关话题浏览量超5000万。
六年来,中国戏曲文化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反映出戏曲文化不因岁月冲刷而褪色的永恒魅力,也凝结着戏曲业界、社会各界为传统戏曲与时偕行而付出的心血和探索,局面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戏曲周时间”的繁华和喧嚣后,戏曲依然面临着安静与寂寞,面临着人才缺乏、观众流失、传播单一的某种困境。希望戏曲周的实践能够成为一盏灯、一面镜,映着戏曲这门古老而青春的艺术,承大艺而开生面,含古韵而绽新芳,吸引着更多的人喜欢它、热爱它、传承它。
所有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