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夏文明生命密码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循序演进的生命密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我们的根与魂,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
从2001年5月中国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居世界第一。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向世界传播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追求。
丰台区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成为燕都蓟城的南郊。自西汉时期设立阴乡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地区发展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丰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丰台深厚的文化底蕴。伴随六朝古都北京的变迁影响,作为皇家苑囿文化影响地和“九省御路”的古今重要交通集散地,丰台区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卢沟晓月”在800年前就作为“燕京八景”之一闻名于世,“丰台十八村”的花会和各类民间武术高人也曾在京城闻名遐迩。除此以外,丰台辖区内广泛分布着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丰台区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6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4项,传承人13人;市级代表性项目3项,传承人11人;区级代表性项目39项,传承人29人。已经构建起了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录体系。对传承北京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丰台区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丰台区历史长河中发展的见证者。它们彰显了丰台悠久的文化、朴素的民风,是丰台人民智慧和民风民俗的结晶,经世代相守,至今仍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卢沟桥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台区民间文学类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卢沟桥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艺术,有着令人流连忘返的迷人景色。从它建成的那一天起,围绕着卢沟桥的种种传说应运而生,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不断丰富其内容,使卢沟桥最终成为故事、诗词、歌谣、歇后语、小说、舞蹈、戏剧等各种文艺形式的题材。不但流传宛平全境,辐射至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区。
卢沟桥传说的内容广泛:有关于如何修造卢沟桥、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墩斩龙剑、卢沟晓月、卢沟桥与宛平城,亦有关于“卢沟桥事变”29军血战日本侵略军的等等。这些传说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每一个讲故事的人既是传说故事的继续者,又是一定程度上的创作者。大家在劳动中、生活中、休闲时不断讲述,内容不断丰富。不但故事越来越多,而且每个故事还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充分体现了传承与创造的统一。
▇ 来源: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