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地区传统手工艺振兴,建立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新模式,是解决农村就业,刺激消费,实现脱贫不返贫的重要举措。夏华认为,建立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标杆示范区,并将成功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深刻意义。
对此,夏华建议从以下三个路径实施:
一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指尖产业。我国各民族地区拥有璀璨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如刺绣、蜡染、扎染、雕刻等,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资源,且有众多农村当地的产业劳动者,因此,可因地制宜打造指尖产业新模式。用数字化手段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利用龙头企业平台资源孵化民族文化IP,推动民族文化IP与服饰、食品、酒店、艺术品等跨界合作,搭建民族时尚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培训扩大就业创业,健全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销售的模式,实现文化富民、居家就业。场景化打造国潮文化新高地和消费体验目的地,将民族元素与吃、住、行、游、购、娱功能结合,打造可体验的,别具特色的指尖产业基地。
二是打造特色国潮文旅产业,吸引全球消费者。近年来,旅游文化产业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到文化体验旅游,创新演绎民族文化,以文化推动旅游升级发展,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媒介,传承过去、演绎未来,打造产、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高地。一方面紧抓文化体验消费时代大潮,将原生态民族文化提升发展成为国潮美学新高地,打造文化新地标,吸引全球消费者;另一方面,促进中西方文化产业合作,整合全球设计师资源,打造“中国民族美学时尚周”等超级活动平台,成为全球设计走进中国、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的新桥梁。
三是激发龙头企业积极性,发挥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作用,打造行业标杆案例。龙头企业是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打造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批龙头企业投身乡村产业振兴的工作中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新乡村振兴产业新模式,最终服务乡村振兴大局。
■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