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梅悦 马艺菡)“‘航天造’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成功入驻丰台科技园、推进中国航天博物馆纳入南中轴博物馆群二期建设规划、获评全市首批优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协助辖区单位完成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审批实施……”“倍增追赶、合作发展”丰台大会奏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东高地街道以实干响应号召,立足区位优势,深耕产业资源,将服务驻区中央单位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锚定建设“美丽家园、幸福高地”总目标,把“做航天城管家,让航天人无后顾之忧”作为主旋律,建机制、抓服务、强治理,助力航天资源向丰台区辐射,奋力擘画经济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随着操纵员按下发射的红色“点火”按钮,“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喷吐着橘红色的火焰,伴随巨大轰鸣,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徐徐升空,从此叩开天宇之门,这枚承载航天梦想的火箭正是诞生于东高地。
丰台区东高地街道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摇篮,这里走出了钱学森、任新民等数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航天人才公寓、航天医院、北京钱学森中学、航天中学(北京钱学森中学北校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众星拱月、环绕四周,辖区内现有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为代表的航天航空相关三级及以上中央企业17家,大院大所科研生产区占地达2.02平方公里,占地总面积61.77%,4.27万辖区群众中,90%是航天航空员工及家属。可以说,东高地因航天而生,因航天而发展,是典型的单位型街道。
全力做好“航天城管家”
东高地街道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开始建设时同步设置的政府派出机构,长期以来与航天一院等辖区单位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情感相联、文化相融,逐步形成了“1363”地区发展思路和工作指导思想,东高地已经从单纯的地势概念,发展成为航天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
今年以来,东高地街道紧乘“倍增追赶、合作发展”东风,以“1+N”党建引领模式搭建街道与辖区各中央单位全方位、多层面的外联服务平台,谋划十大项具有引领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支撑项目,在“美丽家园、幸福高地”双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辖区单位信息共享、需求对接、协调联动,全力做好“航天城管家”。同时强化税源建设,实施“一企一策一专班”机制,持续开展企业大走访专项行动,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全方位回应企业诉求,针对中央单位特色事项,建立“44+4”服务清单,以存量促增量,协调区级部门、央企单位现场办公,完成异地企业工商关系回迁,促成北京燕合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丰台分公司落地东高地,目前已完成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的94%。谈及东高地街道的企业服务,北京燕合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称赞不已,“我们选择在东高地注册,不光是因为当地资源禀赋优越,我们更看重的是这里完善的服务机制和项目推动的快速程度”。
统筹区域资源,促航天产业聚集
“火箭在‘家门口’制造,我们倍感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现在丰台区正处于‘倍增追赶、合作发展’的关键发展窗口期,这也为我们街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东高地街道合作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说道。
东高地街道以辖区街区控规编制为契机,聚焦航天航空产业,围绕丰台“2+4+6”现代产业体系布局,梳理辖区航天航空大院大所产业链与供应链图谱,选树链长单位2家和合作伙伴6家。依托辖区院所在“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从强链建圈的角度统筹区域资源,促进航天产业聚集,日前,航天技术孵化的国产ECMO成功入驻丰台科技园,助推航天航空资源向丰台辐射,以“服务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态度,当好企业的“知心人”,构建“大事平台办、专事科室办、小事窗口办”的服务体系,为企业解难题、纾心结,协助完成2项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审批实施,推进中国航天博物馆纳入南中轴博物馆群二期建设规划,通过座谈会、报告会、论坛等形式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帮助辖区企业解决产业空间不足等难题。
建设“美丽家园、幸福高地”
“人民幸福安康是我们建设‘美丽家园幸福高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辖区经济发展的发力点和切入点,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每一名东高地居民的自身利益,我们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在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中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落到实处。”东高地街道党工委负责同志在企业调研座谈会上说道。
近年来,东高地街道紧扣民生福祉,统筹多元力量,聚焦“七有”“五性”,完善周边生活配套设施,打造“两点一街”航天特色商业圈,获评全市首批优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以街区控规为抓手,让老厂房、老平房在城市更新中涅槃重生;坚持全域创城创卫理念,与辖区单位开展“我认领、我服务”行动,辖区环境焕然一新,打造花园式航天城;携手航天一院推进航天特色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探索街院为老服务新路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养老助餐服务等工作得到各方肯定;探索新时代人才发展路径,让高层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配合北京钱学森中学优化升级,辖区幼儿园普惠率实现100%,全面保障人才政策落实落位,协助辖区单位职工获评“丰台首席员工”、入选“丰泽计划”高层次人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东高地街道联盟大集”“促消费、融亲情、品牌服务进社区”等主题活动,构建“家门口消费、家门口服务”的经济新模式,让东高地的“烟火气”更浓。
未来,东高地街道将继续落实“全面服务航天,全域城市更新”发展策略,以当好“航天城管家”为己任,搭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连心桥”,扛起新时代丰台发展的“担”与“责”,凝聚航天航空产业发展动力,助力中国航天遨游星海。
街镇档案
东高地街道
东高地地名故事
1953年首都机械厂在此建职工生活区。由于它在西洼地的东边,地势较高,建房施工时称东高地工地,因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东高地街道位于区境东南部。北至和义街道,东南与大兴区旧宫镇接壤,西至南苑街道。面积3.2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27万人。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满、蒙古、朝鲜、苗、瑶、侗、藏、白、土家、锡伯、维吾尔、壮等民族。
地处皇家苑囿南苑腹地。清末苑囿荒废,清政府招佃垦荒,此地逐渐形成吴梁庄、万源庄、北侯庄、小集善等村庄。1949年前,属大兴县第一区,同时属中共冀中第十专区、第十地委大兴县第五区。1948年末,改属第六区(海子区)。1949年1月改属北平市南苑区,4月改属北平市第二十三区(南苑),6月3日改属北平市第十四区(南苑)。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改属北京市第十四区(南苑)。1950年8月改属第十一区(南苑),1952年改属南苑区。1952年,首都机械厂(原为中国第一座飞机修理厂)在吴梁庄建居民区,称东高地。1958年前属南苑区南苑办事处管辖。1958年南苑区撤销,南苑街道办事处及所属东高地居民区划归丰台区。1959年,随着国家重点工程(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设展开,东高地区域居民增多,故于1959年9月从南苑街道分出,单独成立东高地街道办事处,一直延续至今。办事处驻地为东高地斜街2号。
东高地为中国航天事业发祥地
区域主要由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和生活区组成。以南大红门路为界,路东为居住生活区,路西为科研生产区。生活区大体分西洼地、三角地、东高地、万源小区、六营门等。驻地主要单位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211厂)、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航空303所)有航天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航天博物馆、长征宾馆、青少年科技馆等。有中学2所,小学4所,一级一类幼儿园4所,青少年科技馆1所。有综合性医院1所,大型文化广场1处,文体中心1处,街道绿化面积100公顷以上,被评为北京市花园式街道,驻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属温带季风气候。小龙河流经该街道。南苑东路西接南苑路通向市区。辖区南大红门路是104国道的北起点。万源北路向东通往大兴。
■ 区党史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