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过凌晨,办公室外,飞航路上,已是静悄悄的一片。那是系统平台即将上线的前夜,时钟一秒一秒走过,手指在键盘和鼠标之间飞跃,最后的冲刺关头,紧张却兴奋的气氛环绕着这群正在做最后调试的年轻人,他们来自310所七室(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图书馆)。信息时代下的三院图书馆持续推进着数字资源建设,而当数字时代的浪潮蓬勃而起,这一群与信息技术打交道的年轻人们,更加感受到肩膀上义无反顾的重任。 (于茜 李梦茁)
马勇
做出“好玩”的功能就觉得很开心
2021年,马勇硕士毕业后入职310所七室,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他,成为了项目团队的一员。
一切从“0”开始。由于鸿蒙版多媒体培训系统是所内首次对鸿蒙版信息化的开发探索,在接到这个项目时,马勇既紧张又兴奋。新的技术平台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设计效果有没有实现、三维模型嵌入android、视频播放插件……项目建设初期,系统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
研究生期间偏重理论研究,但实际的研发中遇到的困难重重让马勇深刻地认识到,创新需要经历多少考验。“有一个好想法时先做一个可行性分析。研发不是靠一时的灵感,而是靠缜密的分析。”作为马勇的职业导师,七室副主任付芳杰总是耐心地为他解答困惑。他总是乐呵呵的,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带来鼓励。
想要突破便必然经历挫折。马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循环反复。多渠道查找资料,多方面开展调研,总结各方经验,不断优化程序……随着研发的深入,马勇逐渐在系统开发中找到了乐趣。“一开始只是想完成任务,但后来,当我尝试着把一些特别的、好玩的技术运用到系统中,就觉得很开心。”“好玩”,当马勇形容其当下最流行的技术时,使用了这个形容词。
最终,马勇攻克了难题,出色完成了平台建设任务。系统的研发填补了所内信息化业务在鸿蒙系统研发的空白,为服务保障工程团队在产品硬件及系统的选择上提供国产化方案,更为后续所内信息化产品系统平台的选择提供备选方案。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趋势。希望我们能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到那时候我们的科研、管理一定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马勇说。
冯丽
做了详细计划 坚守到最后一刻
当冯丽升级为“准妈妈”,开启了孕育生命的历程,她既期待欣喜又倍感压力。作为七室研发组组长,她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各系统平台研发任务都要按节点推进,所内各业务线都在探索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冯丽负责的标准化云综合服务平台,作为落实集团防务标准化战略的重要平台,是所里的重点数字化产品。一期建设通过验收并实现部署后,二期建设已马不停蹄地提上了日程。
对接需求、分析方案、开发系统、反复测试、修正问题……研发一个系统所要经历的流程对冯丽来说早已谙熟于心,但身为新时代的飞航女性,她要面对的还有孕期的身体不适及生产休假时不得不停滞的工作。
在工作中,冯丽也追求着有计划、有条理、有流程的工作方式。平台需要在哪天完成初步开发,需要在哪天进入测试调试阶段,而自己又要在哪天不得不开始休假,那么就要在哪天完成与同事们的工作交接,哪天开始进行工作交接……为了确保开发工作按节点要求进行,冯丽给自己制定了一份任务时间表。
随着平台建设工作的一步步推进,马勇和李梦茁也加入到研发团队中。在冯丽这位“年轻的前辈”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推动着开发工作。
已忘了有多少个清晨,大家早早起来,在北京的早高峰还未到来时启程赶赴集团公司总部,进行项目部署、参加平台测评。每次,冯丽都会仔细地记下各种意见要求、各种细节需求。非常认真、非常细致,这是同事们对冯丽的印象。而在后面的一次次对接、部署、调试中,马勇和李梦茁逐渐接替冯丽的工作,继续着标准化云综合服务平台的研制和部署任务,同时也“接过”了她的认真和细致。
时光悄然过去,果实逐渐成熟。新的生命到来,新的成果孕育。年轻的准妈妈坚守在岗位上,直到原定休假的日子来临。
崔雪蕊
做数字化专家 还要做业务专家
2022年,310所印制任务管理系统建设的任务落在了硕士毕业、入职仅两年的崔雪蕊肩上。印刷是310所的传统专业,印制任务管理系统是310所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尝试。但印制业务是什么,有哪些要求,对于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崔雪蕊来说,遥远而陌生。“最难的可能不是架设系统,而是每开发一个系统就要新学一门专业知识。”崔雪蕊说。
业务部门不了解数字化平台建设专业知识,所以无法准确地根据系统开发的规律描述需求。而系统研发人员不了解业务知识,对相关业务的管理流程如何设置更加无从下手。各有所专的状况给系统研发带来了阻碍。但各有所长正是不同专业需要通力配合的起因。
崔雪蕊明白,必须在真正开发前做足需求分析,才能确保研发方向正确、符合印制业务的实际所需。接收、分配、制作、交付……每一段流程都需要切合需求地进行过程控制,为此,需要针对任务开展客户分析、项目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等,使印制业务更加科学化、程序化,确保印刷产品的质量及环境等满足客户要求。
需求对接会开了一个又一个,热烈的讨论常常在会议室里延续一整个下午。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管理系统在大家脑海中初现雏形,开发工作也按照大家的想法开始推进。系统搭建的任务“倒逼”崔雪蕊学起相关的制度和要求。
在系统测试环节,不时涌现出的小问题提醒着崔雪蕊,系统还需要优化、优化、再优化。“测试中出现问题,再改正问题,在系统开发中都是很正常的。虽然BUG让人着急,但就是要一个一个改掉,BUG才能一个一个消失。”崔雪蕊说。
历时7个月开发建设,经历了反复测试和调整,印制任务管理系统通过验收并成功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