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管委会主任 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春丽
主持人:2023年,在“倍增追赶、合作发展”的号召下,丰台区科技创新工作成果丰硕,创新活力明显增强。请您重点谈谈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一年来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赵春丽: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全区紧紧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创新活力和动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去年全区新设科技企业数量创新高,达到6586家,同比增长27%,增速居城六区第一。这是我们创新活力的基础和源泉。国高新企业呈现快速增长、加速聚集的态势,最近这三年,可谓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我们的国高新企业数量从全市的第五位攀升到第三位,去年一年就新增了775家,增量居全市第一,反映出丰台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市场吸引力。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培育。去年,全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1家,总数达到484家。特别是培育引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同比增长71%,总数达58家,占全市总量的10%。其中,90%以上的“小巨人”企业都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高精尖领域,是我们开展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二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去年全区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5%,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国高新企业拥有的专利数达到7.4万件,专利发明人数达8.3万人,全市排名第三。12项创新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高速铁路、空间探测、脑科学、交通视觉大数据等领域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 (下转03版) (上接01版)
三是数字经济持续发力。我们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区新设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663家,人工智能、元宇宙、商用密码、大数据等新产业加快培育。以商用密码为例,我们积极打造产业生态,培育商用密码及数据安全企业40余家,搭建对接平台,大力推动商用密码与轨道交通、数字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说去年全区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持人:对于培育科创型企业、增强区域创新活力来说,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尤为重要,丰台区在这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赵春丽: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努力为企业在丰台扎根成长营造最优的创新创业环境。
政策落地方面,我们落实“高新八条”,连续两年累计为1700家国高新企业兑现4亿元奖励资金,用于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落实“创新十二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连续四年累计给予中关村丰台园1500家企业7亿元资金支持,带动技术合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指标保持年均15%以上增速;去年一年,我们为辖区294家企业争取了国家和市级2.4亿元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专项资金支持,市区联动、政府引导助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孵化培育方面,丰台区发展基础较好,孵化器数量达到80家,排名全市第二,在孵企业突破1800家。孵化器就像一个个“苗圃”,帮助我们培育创新的种子,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硬科技企业培育、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
基金引导方面,我们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丰台联合基金,市、区和企业每年联合投入1250万元,近五年,累计资助131个轨道交通科研项目,形成了企业出题、揭榜挂帅、联合研发、高效转化的攻关机制。我们正在研究将基金支持方向扩展至商业航天、智能制造、医疗器械、数字经济等领域,更好地发挥领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示范带动作用。
场景应用方面,我们优先支持驻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去年在全市率先发布了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搭建对接平台,已有28个项目实现签约3.2亿元。
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有效措施,我们更好地为科技型企业服务,为企业在丰台的发展提供成长的沃土。
主持人:全区“2+4+6”的产业体系中,推进以轨道交通、航天航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高能级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过去一年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新的一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举措?
赵春丽: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是丰台的主导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区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轨交领域,去年,丰台区首次召开轨道交通创新发展大会—詹天佑秦驰道专项奖颁奖典礼,30个优秀团队和青年人才受到表彰,这是丰台区第一次召开轨道交通领域的全国性专业会议。我们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发布了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开启了轨道交通强链建圈模式。品牌建设方面,中关村丰台园获评轨道交通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五星级产业示范基地。规模支撑方面,园区57家轨道交通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创造的收入占园区总收入比重的一半。强链补链方面,5家链长单位和62家合作伙伴优势互补、融通发展。
下一步,促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一是坚持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在轨道交通领域的融合应用。二是启动中车二七智能制造特色园建设,加快海冬青车轨一体化检测平台、毕马多式联运等重点项目落地。三是不断扩大“朋友圈”,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50家以上。四是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在商业航天领域,去年,丰台区商业航天领域独角兽企业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火箭成功发射并首飞成功,成为我国首款入轨的商业液体火箭。去年,中国星网系统研究院、应用研究院商业航天链主企业入驻丰台,我们建立了星网生态伙伴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将为全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步,我们将抢抓发展机遇,聚焦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一是立足示范应用,打造北京市卫星应用融合示范区。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围绕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发展,联合链主企业发布应用场景,推进“航天+”智慧城市、应急救援、节能环保等领域融合应用。二是立足企业培育,加快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围绕商业航天高端设计、研发、制造等关键环节,充分利用看丹独角兽创新基地、航天航空创新中心等项目空间优势,吸引培育更多优质商业航天企业到丰台发展。三是立足生态营造,持续打响中国商业航天大会品牌。依托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联盟,搭建专业化、常态化的沟通对接平台,加强企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重点领域,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首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请问,丰台区下一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什么新举措?
赵春丽: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优势。我们对全区的创新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在很多前沿细分赛道上,丰台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英视睿达去年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在地球大数据、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大模型应用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我们还有一批工业互联网、数字诊疗等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企业,在未来信息领域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制造领域,凯普林光电去年推出2000W蓝光激光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钢铁侠科技等企业持续攻克特种机器人技术,未来制造板块丰台必有一席之地。未来食品领域,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细胞肉等生物制造技术全球领先。未来健康领域,天坛医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脑科学研究机构,去年的自然杂志刊发了天坛医院最新的脑机接口技术。未来能源领域,丰台集聚了华电、旭阳、航天氢能、动力源等一大批能源企业,在氢能、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也具备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培育新产业、新动能。一是出台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把握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动态,加强细分产业研究,明确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推动一批创新项目落地。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我们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概念验证中心、专业孵化器、共性技术平台、特色产业园区,例如,在首农科创产业园,推动未来食品产业落地,在樊家村鼎业健康产业园,建设脑科学领域产业研究院。三是加大创新人才引培力度。持续实施“丰泽计划”“学子回家”等人才引进储备措施,重点加快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和青年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新的一年,我们将围绕加快打造首都科技创新前沿阵地的目标任务,着眼于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为各类创新型企业在丰台扎根发展,营造宜业宜居的营商环境。我们将和企业一同成长,携起手来,为丰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创新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