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邵建涛)“有了车棚,我们停车、充电方便多了,可以挡风遮雨,楼道的安全通道也畅通了。”西罗园第四社区居民说道。今年以来,西罗园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充电需求为靶向,借力老旧小区改造,在居民需求量大的点位建设充电车棚,解决了居民的充电难题。
近年来,随着小区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电动自行车“无处落脚”“停车难”“充电难”成为困扰居民的烦心事。西罗园街道老旧小区多,配套设施不足,街道相关职能科室曾多次联合社区、物业和产权单位进行集中整治,但光堵不疏成效有限。为从根本上治理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消除安全隐患,街道坚持将群众工作做在前,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主责科室扎根社区,将“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带入社区。通过楼栋微信群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意见需求,仔细摸排登记;坚持实事求是,依托空白点位图、居民高发诉求点位图,实地勘测,细致选址,反复研判,最终形成集中充电车棚及充电设施建设方案。
借助“城市更新”的东风,以应建尽建为宗旨,街道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为契机,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车棚纳入老改计划。街道聚焦侵占绿地、私搭乱建等问题,职能科室深入社区同居民进行沟通交流,做通居民群众思想工作,腾退公共空间,优化空间结构,依托老旧小区施工,新建及改建新式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车棚。同时积极遴选充电设施建设企业,为居民提供最低的充电费用,最优质的充电服务。
利用多样的宣传渠道,以充电安全为抓手,让电动车“归家”。车棚建好了,充电设施配齐了,但“飞线、入户”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到仍有许多居民意识还没有转换,认为在外面充电贵,拿回家充也没什么问题;还有的居民不知道新建的车棚在哪,该去哪里充电。为转变居民思想,街道联合社区、充电设施建设企业,多次举办宣讲,向居民普及“飞线、入户”的危害。其中,西罗园第四社区还专门制作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消防安全宣传页《小电驴行动计划》,宣传页上不仅有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知识,还详细地绘制了地图,标明了社区所有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点位及具体充电接口数。
为了让居民充电放心、安心,街道坚持责任到人,制定了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根据居民诉求统筹规划、合理选址,协商相关企业不断新增充电设施、规范收费,不断完善充电场所监控、灭火器等相关配套设施。社区及物业每天巡查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清理堆放杂物,摆放停放车辆,及时将占据充电插口车辆移开。督促充电设施安装企业定期巡检,对设备进行维修养护,遇到居民反映充电问题第一时间响应,帮助解决。
截至目前,西罗园街道辖区内共有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位420处,车充比达到了1:1.17。下一步计划再新增充电接口400余个,且均已选址完毕。西罗园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未来将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小区软硬件设施同步升级改造,为辖区居民打造“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