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以下简称“南森”)最近“火”了。各类媒体关于它的信息“爆料”频繁,游人们纷纷前来探寻这个以“囿台文化”为特色的京城文化新地标。爱好旅游和摄影的我,也自然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之中。
初识园囿
初次入园,不知道南森的正门在什么地方。我在槐房北站下了公交车,从就近的西4入口处进入到南森内,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对南森的方位、边界没能形成一个概念。过了些天,又去了几次,行走了数万步的路程,总算是对南森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一是大,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在走,仍然有些地方没走到。
二是绿,既有建园以来栽种、现已初步成形的树木,也有历史保留下来的参天大树,地上的植被也相当丰茂。
三是“野”,这里明显不同于去过的一些城市型公园,起伏的地貌、幽静的小路,郊野气息比较浓郁。
登高望远
在公园的中央腹地,有一座几十米高的山丘,这是整个公园的制高点——东土山。
在建园过程中,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在原址渣土山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园林挖湖造山手法和生态修复技术,修筑了这座东土山。东土山的顶部,叫飞雁台。沿着盘山小路环绕而上,就可以到飞雁台。
登上观景平台,俯瞰南森及周边,远眺整个京城:开阔的视野、壮丽的景观,让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南森观景台”一经亮相,就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登临造访。毫不夸张地说,它独特的坐标位置、挺拔的基座平台、开阔的观赏视野,是南城地区饱览大美京城景色的最佳绿色“瀛台”。穿越古今、怡享千年,会成为每一位登临者的切身感受和一份殊荣。
寻影追踪
南森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这里曾经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狩猎的园囿而闻名于世,史称“南海子”。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南海子也以秋天的景致最见风采。
在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南海子秋天的名篇诗作中,最著名的当数明代文坛领袖、大学士李东阳所作的《南囿秋风》。其诗云:“别苑临城辇路开,天风昨夜起宫槐。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旓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宸游睿藻年年事,况有长杨侍从才。”诗作引发了明英宗朱祁镇强烈的情感共鸣,钦点“南囿秋风”列入明代“燕京十景”。由此,“南囿秋风”一度成为与“卢沟晓月”“西山晴雪”等齐名的燕京著名景观。
明代后期,国力渐衰。南海子不少建筑出现了坍塌,渐呈破败之势。
清军入关并建都北京后,把南海子作为皇家园囿重新营建,并改称“南苑”。清中期后,由于内忧外患,国库衰弱,作为皇家园囿的南苑,也随着大清王朝的没落而一步步走向了落败。
而今,毗邻首都南中轴,作为首都南部生态环境重要节点的南森,承载着生态休闲游憩、国家文化展示、特色生活服务等核心功能。它的建设将再现南苑湿地水网和“南囿秋风”的历史景观。
宜居生态
南森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北京南中轴线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超大型蓝绿空间、北京中心城区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和观鸟胜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都生态大花园。
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不仅起源于生物,而且与生物的关系十分密切。每一种生物在生态体系中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共同构成维系生态平衡的生态链条。任何物种的灭绝,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生态破坏,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也必将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化。这是南城地区乃至整个京城百姓的福音。
徜徉在茂密的绿色植被里,游走于波光粼粼的莲池湿地边,仿佛进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在路边座椅上休息的时候,我闭上眼睛,让思绪去畅想“南囿秋风”再现时的模样。
在充满神奇色彩的遐想中,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般的场景飘忽而至,那将是一幅“秋风瑟瑟,落木萧萧;流水潺潺,鸟兽呜呜”的画卷。“南囿秋风”曾经那么地遥远,日下又如此地贴近。
文/霍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