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原梓峰)近日,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的教室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第十二场“共联·共享·共进”面向未来的教育:基于人才竞争力的成长共育学习生态构建区域教改项目研讨会正在进行中。数学老师周平站在讲台上,以“反比的图像和性质”为主题,从物理学中的欧姆定律入题,引领学生们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
记者从10月26日第二届宛平教育论坛上获悉,丰台区将学生的需求端和教育系统的供给端有机结合,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建构多个方面的支撑体系:在课程支撑体系方面,通过课程的贯通让孩子们接受连续、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支撑体系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变革让孩子们围绕真实的情境开展学习,获取知识,提升素养。这次研讨会让教师们更具象化领悟多个方面的支撑体系。
课堂上,周平将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完备的学习材料和工具。课程伊始,周平简要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随后便引导学生们自行探索图像和性质。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将欧姆定律公式转化为数学公式,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共同讨论、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奥秘。每个小组都分配具体的任务,如绘制函数图像、分析函数性质等,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周平在课堂上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孩子们探寻的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部分结论是课本里不曾描述的,这对我也是一次反思,以后会给孩子们更加宽泛的讨论空间。”周平告诉记者。
在每个小组旁边,两位观察老师从学生们的表情、思考过程、思维变化进行观察,课后观察团走上讲台将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进行复盘,并指出观察到的问题和对此现象的反思。第一观察组的老师告诉记者,“我从第三视角观察学生自主学习后,觉得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小组协同学习的氛围,搭建知识架构,让学习更轻松又富有兴趣。”
“这个男生开始时手在桌子下,很紧张的样子,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关键的转折点是在老师提问后,他小声回答证明已经进入了主动思考,最后的班级分享时他眼睛看向窗外,眼神显得很游离。所以,我也在反思如何在课前和课上提升他们的专注力。”第七观察组老师告诉记者。
学生们在课后的交流中也说到,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近年来,该校积极推广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什么要全校推进“学习共同体”?结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与学校实际情况,校长丁长林告诉记者,这一学年度学校以“变革”为重点,围绕“为什么要变革”这一主题,从学生、教师、学校和环境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改变。从学生角度,引导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真正作为“学”的主体学习者来培养。从教师角度,依托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倡导教师们积极实现手艺人成长、专家型成长。从学校角度,北京十八中实验学校致力于成为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