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原梓峰)近日,北京迎来了又一年度的思想盛宴——2024年首都教育论坛,丰台区分会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议题吸引了众多目光。论坛围绕“学龄人口变化与学校育人体系建设”议题,探讨在人口结构深刻变迁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教育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国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自2016年新生儿数量达到峰值1786万后,这一数字开始逐年下滑。丰台区教委负责人表示,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下,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满足,教育应着力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科学+潜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学生培养体系上,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构建小初高衔接体系;在课堂变革中,推动项目式学习、学习共同体和全息课堂等教改研究项目,今年在全区50多所学校加快推进;在社会资源匹配方面,建立学区制连接各方,与高校等合作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
先行先试 探索教育转型之路
面对学龄人口变化的严峻挑战,丰台区率先行动起来,以改革者的姿态,积极探索适应人口变化的教育发展新路径。在2024年首都教育论坛丰台分会场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蒋炎富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
蒋炎富指出,丰台区正全力推进学习共同体项目,通过深化课堂改革,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育人方式的转变,形成“协同探究·成长共育”的学习生态,鼓励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观察者和引导者,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还要成为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者。为此,丰台区创新构建开放专业的反思型课例研究教师研修方式和沉浸式课堂体验的校长干部研讨方式,组织多场校长和教师培训,促进干部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和改革行动自觉,推进这一深化改革。
高品质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要具备哪些元素?蒋炎富用6E课堂进行了举例,Environment环境、Engagement投入、Exploration探究、Exchange交流、Extension延展、Evaluation评估。这几个关键点的发生能够促动高品质学习的真实发生,以环境为例,构建有利于学生协同探究的物理环境,形成平等、尊重、和谐、开放、安全的课堂文化和氛围,能够联结学生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对青少年智力、社会认知、身体和情绪的发展提供支持,让学生能够安静地听、大胆地问、自信地说、创新地思、主动地学,为形成不仅能够适应未来,而且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竞争力奠定基础。
课堂模式的革命 从封闭到开放
在十八中实验学校,这一变革正悄然发生。该校校长丁长林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在学习共同体项目中的具体实践。他说:“我们学校的课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转变为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教师的布局被重新设计,两人一组,呈U字形排列。这样的布局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也促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观察者和引导者。”
丁长林强调,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丰台区在这一政策指引下,积极探索适应人口变化的教育发展新模式。通过推进学习共同体项目、优化学校布局、提升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措施,丰台区正努力实现人口格局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