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院是伴随新中国成立逐步建立的国家级评剧表演艺术团体。在七十年的艺术实践历程中,中国评剧院推出了众多久演不衰、声名远扬的经典剧目。无论是筱白玉霜主演的《秦香莲》,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花为媒》,还是谷文月主演的《杨三姐告状》,都体现着艺术家的独特匠心,塑造了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产生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这些剧目凭借强劲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中国评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
剧院既重视加工整理优秀传统剧目也致力于排演新戏
评剧诞生于清末,自诞生之初便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评剧初创时期的奠基之作,《杨三姐告状》由当时的社会时事创作而成,讲述了杨二姐被丈夫高占英及其情人合谋杀害后,妹妹杨三姐为其申冤报仇的故事。该剧一经搬演,便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影响了剧中所反映现实案件的审理与判决。
中国评剧院成立后,着力加工整理优秀传统剧目,《杨三姐告状》便是其中典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剧院先后对该剧进行了三次整理提升,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更加凸显了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1980年,中国评剧院复排《杨三姐告状》,中国评剧院演员、新派传人谷文月扮演杨三姐,为区别于传统戏中的花旦步,谷文月创造了杨三姐平脚走路的身段动作,以身体扭动带动脚后跟,表现小姑娘裹脚后独特的走路姿态,使得舞台表演更精准。饰演杨母的中国评剧院演员赵丽蓉,采用“八分唐山话、二分普通话”的念白方式,为观众带来扑面而来的亲切感。这些革新都极大地提升了《杨三姐告状》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剧院紧跟时代,致力于排演贴近社会现实的新戏。1956年,为了拍摄评剧电影《刘巧儿》,中国评剧院开始排演评剧新编戏《刘巧儿》。该剧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同样取材自真人真事,讲述了刘巧儿为争取婚姻自由坚决与包办婚姻做斗争的故事。在电影版《刘巧儿》中,中国评剧院决定把原来只是幕外过场戏的小桥片段改成一个重点戏,增加刘巧儿的一个大唱段,突出其争取自由解放的勇敢精神。电影上演后享誉全国,不仅对评剧艺术的传播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也使妇女解放的思想深入人心。
七十年来,中国评剧院创作了一系列新编剧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剧《金沙江畔》、以文物为媒、传承文化之魂的《咫尺千里》等,它们代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创作风格,展现出一代代评剧人的艺术风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剧作所共同展现的用艺术观照现实的特点,早已沉淀为评剧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品格,成为中国评剧院现代戏创作始终遵循的根本宗旨与艺术要求。
流派艺术是艺术特色
与演员气质的精妙融合
流派艺术展现了艺术家独创性的艺术造诣与成就,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显著表征,也是艺术品类迈向成熟和繁荣的关键标志。
《秦香莲》是评剧发展历程中诞生的经典佳作,尤其是在不同流派名家演绎下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趣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派“秦香莲”,与其他流派高亢激昂的演唱风格有所不同,白玉霜凭借其低沉婉转的嗓音,塑造出一个含蓄内敛的舞台形象。中国评剧院成立后,对《秦香莲》展开改编,由中国评剧院演员、白派传人筱白玉霜扮演秦香莲。她在延续秦香莲整体人物形象、继承白玉霜嗓音宽厚洪亮、行腔柔润平稳特色的基础上,拓展了白派的声腔旋律与歌唱性,以低回婉转的唱腔来抒发秦香莲悲伤哀怨的内心情感,通过大方自然、稳重深沉、刚柔并济的表演来刻画秦香莲的斗争精神,构建起白派艺术独特的审美格调。中国评剧院演员、魏派艺术创始人魏荣元在这部戏中扮演包拯,并因此创造了评剧的花脸行当,从此评剧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大剧种。
这一版《秦香莲》在众多流派版本中崭露头角,铸就了评剧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座高峰,其中如“闯宫”“琵琶词”“见皇姑”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名段至今广为传唱。
对于流派艺术的执着追求,既关乎戏曲的传承,也是剧目、剧种、剧团确定发展方向的坚实基础。中国评剧院的白派(白玉霜)、新派(新凤霞)、马派(马泰)、魏派(魏荣元)、张派(张德福)五大艺术流派,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与探索创新中构建起别具一格的演唱风格和表演风貌。
经典作品在时代发展中
不断凝聚出新的审美品格
戏曲经典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数代人多次的整理加工和打磨提升。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也是“新派”艺术的代表作,于1909年由《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张五可与贾俊英、王俊卿与李月娥两对有情人经过张冠李戴的误会后终成眷属的团圆故事。中国评剧院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分别从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不同角度对该剧进行了五次整理改编。
由陈怀平、吕子英编剧的这一版《花为媒》,重点在剧本上调整故事情节、重构人物关系,增添“贾俊英”这一小生角色,使两对有情人都能成双成对。此版本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去除剧情中一夫多妻的封建糟粕,这一调整也成为《花为媒》经典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2013年推出的《花为媒》重在对舞美、服装等进行深耕细作,在坚守剧作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其当代审美品格。此版《花为媒》在流派艺术的传承接力中完成了对经典剧目的继承延续。
2024年,中国评剧院重点推出了以“青春”为亮点的新版《花为媒》,由谷文月担任艺术指导。其中恢复了“车柳子”等初期版本中特色鲜明的曲调唱腔,保留了电影版中脍炙人口的“玫瑰调”等精彩唱段,让评剧在发出新声的同时再现原汁原味。
中国评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展现评剧剧种在新时代的新风貌。”中国评剧院致力于用持续涌现的精彩剧作不断践行这一宗旨。
来源/《光明日报》
文/中国评剧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学术秘书 马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