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政协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机构,更是一个能够培养和塑造人的地方,一个能够展示才华和实现梦想的舞台,一个充满温暖和关怀的大家庭,它给予了政协人无尽的回忆和深厚的情感。而我,在丰台区政协工作已十五年有余,历经八、九、十、十一共四届政协,可以说,政协见证了我的青春与成长,而我也把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献给了我深爱的政协事业。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回想2009年,初出校门的我,带着懵懂和希望踏上了第一个工作岗位,加入了政协大家庭。彼时,我同时参加了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并且幸运地都被录取,站在人生分岔口的我,面临去北京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还是走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的选择。但是转念一想,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我已经拥有了很好的工作机会,又为何要放弃?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政协工作,而这一干,就是十五年。
来到丰台,成为一名普通的政协工作者,我便投身到热烈而繁琐的委员服务、文件收发、材料撰写、组织人事、网络管理等日常工作之中,只是偶尔旁人在听到我放弃就读的大学名字时会流露几分唏嘘。而我,也从最早的整理收发文件,到做好每一位委员的服务;从“学生思维”到学会用“政协视角”看问题,用“委员思维”想对策;从一开始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辞藻、罗列漂亮的排比,逐渐有了政治高度、思想深度和实践温度。当我提笔写稿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委员们深入调研的身影,是界别群众期盼的眼神,是协商议政时思想的碰撞。在这条路上,我深深体会到:好的政协文稿,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走”出来、“干”出来的。它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感受时代,用笔尖书写担当。
这些年,我在办公室、专委会工作六室、研究室等多个委室工作,也曾被借调到市政协、宣传部、街道社区等单位挂职锻炼,但始终没有离开政协,可以说,我与丰台区政协共成长。丰台区政协1981年成立。在区委领导下,历届区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按照党政所需、大局所要、群众所盼、政协所能开展工作,取得丰硕的履职成果,为丰台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八届区政协时,我有幸参与了“西南五区经济发展论坛”服务工作,论坛所提建议为北京市出台《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九届区政协时,见证了委员们顶着烈日、踩着田埂调研,形成《丰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建设相关问题调研报告》,为统筹谋划“十三五”期间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十届区政协时,由区委领导督办的《统筹各方力量,创新教师管理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建议》,促成了全区教师队伍建设多项新举措和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各届区政协形成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
行万里路,还需名师指路
身处政协,有时不免被“二线”思维所困,但区政协主席李岚的谆谆教导一直提醒我们:“政协是凝心聚力的第一线,是决策咨询的第一线,是统战工作的第一线。”在身体力行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优势,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十一届政协以来,丰台区政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性提出“圆桌下午茶”活动,以行业性界别为载体,围绕全区重点产业发展,坚持界别委员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专家学者促提升,组织实施协商议政活动,邀请区党政领导、相关主管部门,与委员恳谈交流、解读政策,回应关切、聚智聚力。躬逢其事,作为研究室的一名干部,我在专题学习基础上,注重对高质量发展涉及的数字经济、重要民生事项、创新项目情况的了解,切实增强对市情区情的把握。在室主任的带领下,将学习成果体现在各项文件和公文材料的撰写内容中,围绕轨道交通、商业航天、花卉等主题,做好顶层设计,融入实践中,真正起到研究室的中枢作用,做到学以致用、真信笃行。
在政协,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会议室里,企业家谈营商环境,教师谈教育均衡,医生谈分级诊疗。每名委员的发言都是一扇窗,让我看到这个城市的不同侧面。我也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努力读书,让自己增长见识,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本身的终极奥义。”
目前,为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区政协正研究制定推进“京华议事厅”协商平台建设实施办法,坚持以街镇社区为阵地,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为选题导向,以地区委员联络组为协商主体,组织开展系列协商活动,打造扎根百姓身边、具有政协特色,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协商平台和议事品牌。参加第一次以“加强小龙河水域治理、为老百姓打造安全亲水新空间”为主题的“京华议事厅”活动时,大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群众代表说“不能‘一刀切’,要在河道流域安全与市民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与会委员说“在照顾市民的亲水热情时,要与环境治理和秩序维护形成良性互动”,党政部门负责人说“要在推动政策制定与公共服务改进方面提出创新举措”。经过会议协商,最终形成了保留难得的室外公共滨水空间,建设安全健康的滨水空间,让小龙河成为丰台区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娱乐休闲的打卡新空间、城市新标签等共识。此刻,我深刻理解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领悟了为首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政协智慧的重要意义。
名师指路,更要自己去悟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工作期间,我曾多次被借调参加全国两会组织服务保障工作。全国政协提案组工作技术要求高,需要一个人管理手机、内网、外网三套委员履职系统;工作强度高,常常加班至深夜;联络难度高,需要为本人所在界别联组的全国政协委员服务,多数是来自各省市政协的一把手。由于委员白天都在会场参会,只有休息时才有时间过来提交提案,需要日夜值守提案审查室的我,克服“孤军作战”的困难,认真审查提案格式、反复核对联名信息,迅速响应审查要求,甚至中午吃饭时都在门口挂上“暂时外出”的牌子,然后接到电话顾不得塞上两口就匆匆往回赶。就这样,我通过用心用情用力的服务,最终圆满完成了借调任务。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在马家堡街道星河苑社区党委挂职副书记的两年间,我始终坚持在日常工作一线,定期走家入户,调查社情民意,深化服务为民。记得刚到社区锻炼没多久,社区党委书记就对我“委以重任”——让我主持居委会的选举大会,这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到“压力山大”。但他鼓励我说:“你在政协服务区两会这么长时间,见过那么多大场面,这对你还不是‘小菜一碟’!”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我借用在政协全会选举组的统计模式、会务组的服务经验、简报组的宣传方法,认真准备每一个环节,整个过程严谨有序。记得当时居民选举时需要当场宣布投票结果,社区工作者们一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我当机立断,指导他们使用反向计票法,迅速而准确地得出了计票结果。当我从容不迫地当众宣读选举结果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通过正确行使居民权利为自己信任的居委会委员投出了神圣的一票的满是欣慰的笑脸。在这一刻,我仿佛感到自己的整个工作生涯实现了闭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到践行基层民主工作,使我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全链条、多方位、更清晰的认知。我还利用大力推进网格化建设管理的大好时机,坚持创新服务为标准,建设社区服务管理“新单元”,将“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着力建设和打造“智慧社区”公众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辖区资源,充实到社区“邻里文化”“广场文化”和“节日文化”等文化活动中,将“一刻钟服务圈”网络化、现场化,开拓了“互联网+便利生活”的服务模式。这两年,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两年,是练就过硬本领的两年,是勇于创新创造的两年,努力为自己的青春岁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回想自己曾在北京园博园初建测试之时坚守2号门,也曾深入一线为参加基层义诊和社区普法的委员们服务。岁月砥砺初心、征程召唤使命。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政协工作确实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更好地理解了政协的职责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以青春为笔、以热情为墨,书写政协工作新篇章的信心和决心。我将尽我所能,发挥好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丰台区“营造环境、塑强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丰台菁锐营”学员 区政协研究室副主任 张硕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