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豹,1963年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和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现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协区美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丰台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计划”文化艺术领军人才,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第六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和扶贫协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等。
作品参加原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国家级重要展览。2010年、2011年四幅国画作品《京西明珠》《京西遗韵》《红歌会》《美丽怀柔我的家》前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张建豹画集》《中国画名家研究张建豹〈山水卷〉》《刘大为师生作品集〈合著〉》《大家风范张建豹》《国画名师指导张建豹写意人物技法》等多部专著。
初见张建豹的人,我的感觉是:率真、至纯。对于社会上的为人处世之道,他这个已至耳顺之年的人似乎还没有学会,喜与怒会在瞬息间表现到面部,言行举止都是最实在最本真的表现,没有虚伪,毫不做作。
初见张建豹的画,除了感动,还有震撼。尤其是那幅《高原圣火》。他的画,给人的感觉不纯粹是画面,而是一种声音,一种情感,抑或是作者狂热内心的真实表现。每幅画都有灵魂,每张画都有生命,每幅画都仿佛在向观者诉说。
耀眼的光环下是作者的汗水和努力
张建豹的光环是耀眼的,然而当你走近他,会发现每一个耀眼的光环下都隐藏着作者无数的汗水和努力。
出生在农村的他,自小喜欢画画,高中未毕业就开始给县乡里一些单位画宣传画,1982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他刻苦勤奋,苦学不辍,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在军艺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在名师的指导下,他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基础,并由此深入研习传统笔墨的精髓。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名气从响彻部队到响彻整个军区再到如今的响彻全国。这期间,他多次参加原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重要展览并多次获奖。他的30余幅国画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以及天安门、全国政协、人民大会堂等悬挂收藏。1992年4月其代表济南军区创作的《青松和平图》被原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带往巴西赠予保护国际环境发展大会,荣立二等功。作品及传记被编入多部大型辞书,出版有《美术家张建豹》、《张建豹国画作品集》、《张建豹画集》《中国画名家研究张建豹〈山水卷〉》、《国画名师指导张建豹写意人物技法》等多部专著,成果颇多。
他实在是个勤奋的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时间画画, 就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开始画。他的造型能力很强,往往是几笔下来,物象就已形神兼备。
生活阅历丰富
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生活阅历的宽广以及对生活感悟和认识的深度决定了一个画家作品的高度。张建豹的生活阅历是丰富的,他曾多次奔赴云、贵、川及青藏高原、边防部队、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和采风,其间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有时候一住就是一两个月。长时间的接触,让他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他由此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纯真和质朴。
在藏区进行采风写生时,张建豹动了感情,几近流下眼泪,他说牧区人民淳朴好客,诚恳待人,不会客套,也不喜欢别人跟他们客套。正是牧民们的质朴纯真感染了他,让他创作出大量有血有肉、有神有韵、感动人心的作品,如《黄河源头》《金色阳光》等。他的思想和意识也由此进入更高的层次。
之后,他更是不断行走于神州大地,感受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他说,只有在生活中他才能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生命与之发生碰撞而激越出的活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创作激情。他喜欢到最普通的百姓生活空间走走看看,他喜欢走进农人们淳朴的世界,他喜欢看街头巷尾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他们当中、从芸芸众生中感受生命,感受最真实自然的生活气息,感受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感受时代的精神风貌。
他善于观察每一个人物独特的形象与神情,他留意每一处新奇事物的物象形态。其中,他把最真实的感受以最真挚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以生命的启示。因此,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真诚的、有生命有灵魂的。
明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行者,不若得其势;得其势者,不若得其韵;得其韵者,不若得其性。”“得其性”就是以生命的真实作为最高的追求。艺术最值得人们汲取的不是作为艺术品的物,而是它给人的生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