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代领的学生无数,但有一位叫小A的学生,在我的从教生涯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的种种表现,对于我这个“老班主任”来说也是第一次遇见:他会因为丢了课外班老师奖励的一块橡皮,大闹教室,甚至跑到主任办公室里把她的书架翻个底朝天,非说橡皮落在那里了;期末考试时,因为世界的“世”不会写,他直接把试卷揉成一团,“啪”往桌上一扔,干脆不写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小A的情绪都会一点即燃,使当时场面瞬间变成一团混乱。
我观察后发现,由于孩子家长寄予孩子过高的期待,但孩子的能力往往达不到要求,从而使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尊与极度自卑并存的性格。他渴望得到肯定,用这种肯定满足他的自尊心理,因此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较劲,当感觉自己达不到目标时,就直接选择放弃。
利用个性化评价改变现状
如何让这样一个只会用宣泄情绪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孩子改变现状呢?几经思索,在与家长沟通后,我决定为他量身定制一份个性化评价手册。手册上记录了小A在学校常见的好的行为表现,比如:上课不哼歌、做操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不乱发脾气。在下面也约定好了适当的奖惩措施。
我每天对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这样,家长就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家庭教育也就有据可依。不仅如此,孩子也能在评价表中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只要他有表现好的记录,或者每逢他达到一个新的小目标,我都会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就这样,在视觉的记录反馈和听觉的肯定赞赏下,小A被看见、被肯定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他的脸上欣喜的笑容多了,他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也能积极地应对受挫败时的沮丧,他发脾气的时间也在逐渐地减少。也不知从何时起,小A更愿意听我的话了。
孩子的情绪稳定后,我开始思考: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禁止他做什么,更应该帮助他树立新的目标,让他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时候,因为差几票没选上,他看着别人的红领巾既失落又羡慕。
我开始有意识地提醒他下一批入队的时间,告诉他戴上红领巾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应该学习革命先烈那种为了自己崇高的信仰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听着我的话眼睛发光了,有了新的期待。果真,有一天他告诉我:“郭老师,我要努力入队啦!”接着又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以后我还要入团、入党呢!”此时此刻,我百感交集,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时刻呢!
在以后的日子里,能明显感觉到他的变化,站队笔直、做操非常到位,上课积极发言,下课安安静静,作业工工整整。最意外的是,午休困难的他,开始睡觉了;吃饭挑食厉害的他开始光盘了。加入少先队对小A来说是那样的神圣,入队前一天,他让妈妈带他去理了一个特别精神的发型。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他激动而庄重地敬了一个队礼!
回家后他又把自己入队的感受画成绘本故事,上面认认真真地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10月2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理想和目标,带给一个孩子从内到外的改变是如此的深刻,而小A追求理想的过程也完完整整地记录在了他的个性化评价手册里。
小A的改变,也带给我很多思考,个性化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映射出孩子最美的样子、迸发的劲头,它的坚定执行激发了孩子内心成长的动力,激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孩子们感受着老师、同伴的认可,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收获着成长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愿望。这些愿望就是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学习上唤醒主动求索的探究欲望;思想上努力拼搏的进取心;与同学相处时的宽容、友善、仁爱;成功时谦逊踏实的意识;挫折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唤醒这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潜藏的无形力量,这些强大的力量滋养他们长成一片森林,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有用之材。作为教师,我将为学生的“破土而出”助一臂之力。
文/丰台第一小学 郭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