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赵拓 解晓龙)自2017年起,区总工会已连续六年开展“尊法守法 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2023年以来,区总工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通过创新和深化法治宣传、法治体检、争议调解、法律援助工作模式,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服务与保障,努力当好新时代农民工的“护薪人”。
法治宣传“送货上门”
区总工会不断拓展法治宣传渠道,创新法治宣传形式,以进村入户的形式开展维护农民工权益主题法律宣传活动。就《民法典》《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与农民工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开展法律授课宣讲30余场,受众人员1000余人;开展面对面法律咨询120余人次;发放普法书籍资料2000余份。并通过编写讲述维权口诀、以案释法等形式,详细讲解了劳动关系、劳动纠纷状况以及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以及职业安全隐患与个人防护等知识。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
“法治体检”为职工、企业把脉问诊
区总工会与丰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长期合作,针对劳动争议仲裁事件较多的企业,尤其是新就业形态领域的企业,深入了解劳动用工状况,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活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企业提供劳动用工法律风险评估和咨询建议服务,对依法治企、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区总工会也为企业“把脉问诊”,给企业送上个性化“法治体检”服务,及时了解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情况,结合企业发展中的需求和风险点,从合同管理、劳动用工、对外担保等方面的合规经营、争议解决提出了专业性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进一步健全法律风险预警机制。
争议调解“一路绿灯”
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通过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平台,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合作,一直以来不断拓展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人范围,尤其对于新业态领域劳动者,为其维权开辟“绿色通道”,做到优先办理,快速调处。通过“四调”(就地调、及时调、联合调、全程调)工作方法,以“案结、事了、人和”为目标,及时查看调解请求事项,分析调解请求事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根据申请人的请求事项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及时作出符合申请人利益的方案;及时与申请人沟通调解事项,通过释法说理的方式与申请人探讨出合理的调解方案;及时与公司取得联系,结合调解请求与法律规定,向公司说明调解的必要性以及说明申请人的方案,不断使劳动者与公司的调解方案相互靠近,灵活调整调解方案。最终使得双方的调解方案达成一致,妥善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纠纷。
打造“一站式”法律服务
区总工会积极推动新就业形态领域劳动争议源头治理,探索推进在劳动争议案件较多、劳动者诉求反映集中的仲裁院、人民法院设立工会法律服务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文书代拟、案件代理等“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人员收到申请材料后,及时审查新业态法律援助条件的实质要件与形式要件,符合条件后建立新业态法律服务沟通体系,随时与申请人保持沟通,并及时将申请人的联系方式与开庭时间等重要信息与代理律师对接,给律师充足的时间分析案情并整理证据,制作法律文书,用新业态法律服务沟通体系,最大限度保障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区总工会与区人民法院、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等部门深度联动,建立了一整套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长效机制。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全链条”式的法律服务,努力将法律武器送到广大劳动者手中,将法律风险切断在萌芽状态,培育广大劳动者知法、懂法、用法的法治理念,为广大产业工人全面构筑起法律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