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国生,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丰台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及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曲剧团原艺术总监、首席艺术家、党总支委员。曾在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领街主演杨乃武,在《烟壶》中主演乌世保,在《茶馆》中主演秦二爷,在《开市大吉》中主演乔治,在《黄叶红楼》中领衔主演曹雪芹,在《翦氏夫人》中主演翦八士,在舞台剧《锅儿挑》中主演拉洋片人,以及在曲剧《骆驼祥子》《正红旗下》、音乐剧《大钊先生》《刘天华》《小鸟天堂》等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2010年荣获中国戏曲红梅荟萃“金花”称号,2013年、2015年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中荣获优秀演员奖;2020年被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聘为研究人员。
梨园耕耘,艺海航行,近五十载春与秋,让我们一同走进盛国生的曲剧人生。
入行梨园
1974年,当年的北京市戏曲学校(以下简称“戏校”)在北京郊区县招生,13岁的小国生还没有变声,嗓音很高,形象清秀,来自曲剧团的主考老师很满意他颇有戏曲范儿的表演,他顺利通过了学校选拔,收到了戏校的录取通知书。
曲剧表演班,唱念做打都要学。把子功、毯子功、下腰、压腿等基本功是武戏的基础,是需要下苦功夫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从不敢怠惰,每日坚持早起练功。每个寒暑假回家也坚持练习。
唱,是戏曲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当时,小国生跟随冯宇康老师学习单弦段子。小国生也很喜欢和王凤朝老师学习岔曲《秦琼卖马》,他还“偷学”了《醉打山门》等好几个单弦段子。
盛国生作为那时的学员是幸运的,由于是团带班,很多课程由曲剧团的老师教授。魏喜奎、孙砚琴、王凤朝、冯宇康、彭子富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曾亲自授课。盛国生勤学苦练,为曲剧的传承和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敲锣打鼓的角儿
戏校的学习生活转眼快两年了,好学的小国生把各项基本功都练得很扎实。团里安排他跟随安福全老师学习打击乐。戏曲伴奏的打击乐就是戏曲的锣鼓经,大锣、小锣、铙钹、司鼓一堂儿人。小国生被安排学习大锣。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他和伙伴们完成了团里演出伴奏的任务,迎来一片赞誉。
1978年,小国生从戏校毕业,留在了曲艺团成为一名演奏员。他被司鼓赵文光老师看中,参与到只有老师队伴奏的重要剧目《珍妃泪》中。后来《珍妃泪》被拍成电影《清宫怨》,里面的大锣伴奏都出自盛国生之手。
虽然从事打击乐,可他没有完全放下唱念做打的练功,总找机会跑龙套。一次在演出《珍妃泪》时,盛国生在戏里跑龙套饰演清兵。正准备上台,接到父亲病危的消息。他沉默片刻,毅然决定先完成当晚演出。对事业的专注,使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提及此事,他依然有些哽咽。
在盛国生给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伴奏时,正赶上彭子富老师档期调不开,不能饰演钱宝生这个角色。他主动请缨,彭子富老师则是倾囊相授。演出时,盛国生是打锣演戏两不误。初生牛犊般的盛国生迸发着火热的演出激情,同时,也显示出他的多才多艺以及出色的应变能力。
司鼓像乐队指挥一样,在四种乐器伴奏中是最重要的。好学的盛国生利用业余时间求老师教授他打鼓。工作几年后,他从打大锣转去打鼓,在《啼笑因缘》《婚恋面面观》等戏中做司鼓伴奏。
电声乐队的全能歌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台歌曲、欧美流行音乐盛行。传统戏曲日渐式微,观众越来越少。曲剧团面临着生存的抉择,决定成立流行的电声乐队。喜欢打鼓的他找到中央民族乐团的鼓乐首席演奏家朱啸林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架子鼓。会打架子鼓的盛国生,是电声乐队鼓手的不二人选。他能唱又能表演,就同时兼任乐队队长和主唱,同时负责联系业务。身兼数职的他坚决和大家取得一样报酬,事事作表率。一次演出前,盛国生高烧40℃,他带着吊瓶到剧场,拔下点滴上台打鼓。盛国生的敬业精神始终贯穿着他的艺术生涯。
他在舞台上激情四射,名噪一时,和那英、蔡国庆、零点乐队等同台演出。他联合谢芳等老艺术家为亚运会集资义演。他带着电声乐队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为剧团创收。
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了更多的重视与政策支持。盛国生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北京曲剧的创作演出中。他重拾唱念做打的基本功,随处可见他练功的身影。盛国生不再担任演奏员,而是开启了他的唱戏生涯。
原创曲剧《黄叶红楼》
2013年团里决定排演《黄叶红楼》。剧情以曹雪芹在北京西山黄叶村创作《红楼梦》的历程为主线,穿插着时空交错的戏中戏。确定出演曹雪芹后,盛国生立刻前往北京西山脚下黄叶村的曹雪芹故居实地体验生活。几个月投入的排练和多场演出,几场跪戏,使年逾五十的盛国生的膝盖早已红肿和磨破。
盛国生建议“葬花”一场戏后加上适合内心独白的四板腔,还提议有一场戏让曹雪芹躺在地上唱。躺唱,之前曲剧表演中从未尝试过,难度很大。盛国生经过反复练习,控制好了气息,圆满地完成了这个开创性的唱段。这样的救场和应变很多,每一次演出都是演员对于角色的再次创作。
该剧不仅在国内荣获了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奖,还走向了世界舞台。2017年,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市曲剧团携《黄叶红楼》到俄罗斯巡演。观众基本都是俄罗斯人,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圣彼得堡的演出几乎满座。更有俄罗斯皇族后裔郑重地穿着沙皇时期的礼服来观看演出。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在当地掀起了一股红楼热和中国文化热,为曲剧和俄罗斯戏剧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进一步推动了中俄文化交流。
原创史诗音乐剧《翦氏夫人》
2018年,盛国生出演大型北京曲剧原创史诗音乐剧《翦氏夫人》中的翦八士,迎来了新的挑战和突破,表演更要处处留意少数民族人物的气质与性格。饰演翦八士需要唱念做打全套戏曲表演形式。翦八士行军打鼓,鼓直径三米之长,鼓槌像擀面杖一样粗,舞台上打鼓时长超过两分钟,从腕力到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在舞台上连唱带打、既舞且鼓,即使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吃不消,何况他这把年纪。
但无论是少数民族人物表演的形神兼备、武打戏,还是体力消耗很大的敲鼓,对于功底扎实、拥有多年打鼓和舞台表演经验的盛国生来说都在反复的演练后成功把控。该剧在弘扬民族大团结的同时也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对亲情、爱情和家庭的损毁令人唏嘘!“但愿得云贵边陲狼烟尽,一家人桃园相聚国泰家安”,他们的向往也是无数人的心愿。
该剧成为国家和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入选北京市2018年度第一批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
传承发展,桃李芬芳
由于北京曲剧的独一性,其剧种接班人的培养工作尤为重要。作为从事北京曲剧近50年、国家一级演员的盛国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北京曲剧传承人的培养工作。2014年,除了演出,盛国生开始在他的母校,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担任北京曲剧表演专业主教老师。他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的角色,悉心教导,耐心示范。声音提不上去,他就让学生按着他的肚子感受气息,反复练习,直到达标。一个学期下来,汇报演出时,学生们都兴奋地发现,他们已彻底“翻盘”。该校老校长、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对曲剧及盛国生的教学表示充分认可并给予盛赞。
2018年,他被北京市曲剧团聘为首席艺术家。由他传承的北京曲剧经典保留剧目《杨乃武与小白菜》,入选北京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同年,盛国生出任中国戏曲学院2018届曲剧表演专业课任课教师。盛国生在京腔京韵、字正腔圆上对学生的要求很是严格。他带的学生多,因材施教,所以唱的戏不同,需要逐一指导,颇为费时费力。每每上课都是连堂,一上就是几个小时。盛国生“拼命三郎”的劲头、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着学生们,他们用可喜的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盛国生还将课件录制成视频,解决了网络教学中舞台调度的问题。
2019年,盛国生走进了北京大学音乐剧高级研修班的课堂,为学员们讲授中国戏曲的表演美学。2020年,他被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正式聘为研究人员,加入到音乐剧与民族化、戏曲化的借鉴与汲取,建构中国音乐剧自身美学体系的本土化探究中。
当代风采,再创辉煌
近年来,盛国生作为北京曲剧团艺术总监、首席艺术家,在参加剧团大部头剧目创演的同时,积极参与“三下乡”“进校园”等送戏到基层的各项演出。2019年4月,他参加了集团援疆近两周的演出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疫情面前,盛国生积极响应集团文艺工作者“发挥特殊历史时刻文艺引领、培根铸魂的重大使命和担当作用”的倡议。他策划、组织剧团艺术创作室人员积极创作并演唱北京曲剧唱段《共克时艰凯旋来》和抗疫原创歌曲《最美的模样》。盛国生与曲剧表演艺术家、丰台剧协理事卢雪文一起深情演唱。歌声赞颂着抗疫天使,展现着抗疫风貌,为抗疫前线鼓舞斗志、唱响赞歌。
加入丰台区戏剧家协会后,盛国生积极投入区里组织的公益和下基层演出。他深刻感受到丰台区的文艺气氛活跃,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19年,盛国生当选丰台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疫情暴发后,他更多地参与到网络节目的录制中。在丰台区文联组织的“文艺贺新春、一起向未来”2022年丰台区文联新春文艺演出活动中,盛国生作为剧协副主席通过网络给大家拜年,并与卢雪文一起将曲剧《少年天子》选段“打猎”呈现给大家。
从十几岁入行的青葱少年郎,到如今誉满梨园的艺术家,盛国生走过了近50个艺术春秋。他用青春、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一朵朵绚烂的艺术之花。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传承并发展北京唯一的本地剧种—曲剧,成为了盛国生的终身追求和责任。曲剧是他一生的事业,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他饱含对曲剧发展的希冀:希望这个年轻的剧种更加规范,更加标准化,希望演员更注重唱功,打磨更多的精品剧目,使之流传下去。他也将为此不遗余力。
如今盛国生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同时,他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曲剧传承接班人中,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承下去。他积极参与戏曲与音乐剧的融合探究,使曲剧和中国戏曲更加被世界认识,被年轻人喜爱。
■ 来源:丰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珑玲
背景链接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是唯一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独有的北京地方戏曲剧种。它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1952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专为此剧种创作了剧本《柳树井》,并定名为北京曲剧。北京曲剧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北京味道,特点是京字京韵、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节奏鲜明、通俗易懂,用老北京的话来说就是“好听好玩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