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滑冰是不少人每年的“固定项目”,但是也不乏有人在未经开发、未做保障的冰面滑行。冬季滑冰埋藏诸多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伤亡事故。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安全“上冰”?冰面落水时如何自救或施救?怎样彻底堵住安全漏洞?
远离野外冰面,滑野冰危险
在一些人看来,气温已经达到零下,体感温度很低,且冰面看起来牢固厚实,因此冰面一定是安全的。
但很多时候,冰面并不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样子。在一片规模较大的水面上,很可能出现部分区域结冰较薄甚至并未上冻的情况,而游玩者又往往难以预判。再加上冰面在冰刀、冰车以及人力的磨损下,已经受力不均,野冰又没有专门人员与机构进行维护,很难保证不发生意外。
相比之下,野冰由于无人维护,缺乏安全保障设施和安全员监管,冰面往往薄厚不均或有裂缝,很难保证冰面厚度达到不低于15厘米的要求,因此险象环生。
消防部门提醒,即便是寒冬时节,冰面也存在未冻实、冰层厚度不一的情况,人一旦上冰,随时有塌裂的风险!尤其在流动河道上结冰的冰面,由于河水水位会随着水量的大小发生变化,冰面下会形成2—3厘米的“真空”。因此,游玩应前往正规冰场,远离野冰。
如何堵住安全漏洞?
当下,尤其需要呼吁拒绝滑野冰。一些具有中高风险隐患的水库、水塘、水井、鱼塘等场所都缺乏有效监管。禁止滑野冰工作关键是防患于未然,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意识、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避险意识。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当前禁止滑野冰,安全教育注重“量”的同时,应更注重“质”。加强农村地区禁止滑野冰的安全宣传,全方位弥补宣传短板。
此外,要加强水域管理。当地政府要及时对辖区内易发生溺水事件的河、塘、沟、渠、坑和水库、湖泊等重点危险水域进行排查整治,完善安全警示标识,配置安全防护设施,认真组织巡查值守。组织专业人员开设安全教育课,帮助大家掌握技能和自救自护的方法。
冰面落水,如何自救或施救?
专家提醒,一旦落水,要保持镇定,可以借助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自救:
打水自救法。上半身趴在冰面上,手掌支撑冰面,双脚迅速交替拍打水面,通过拍打的推进力,慢慢向冰面移动。转身翻滚自救法。上半身趴在冰面上,手掌支撑冰面,通过腰部用力、翻滚身体,将自己的身体在冰面上翻滚,在冰面上借助较大的受力面,同时减少集中受力点,防止二次落水。上身自救法。假设上半身距离冰面较远,只有手掌可以接触到冰面,需要使用上身自救法。上身自救法的技巧就是使用手脚配合、核心用力、身体放松、双脚浮于水面,手部支撑位置不宜靠前,避免双脚下沉,双手微用力,慢慢向冰面靠近,最后利用翻滚自救法或脚打水法自救脱离水面。
在营救落水人员时,应采取趴在冰面上等方式增加自己与冰面的受力面积,一人在冰面施救,其他人站在岸边用绳索进行固定保护。尽可能寻找手边的杆子、绳子或者救生圈,抛给落水者,如果对自身和冰面有专业判断,救援时一定要匍匐前进,增加受力面积,有梯子的话,可以借助梯子靠近落水者。
春节临近,再次提醒大家,野冰有隐患,滑冰请选正规冰场,冰上安全需时刻牢记,避免坠冰事件发生,平安祥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