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灵动物,有角有须,有鳞有爪,能兴云雨、利万物。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数千年前无文字记录的新石器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图腾、器皿、纹饰层出不穷,有翼、无翼、腾飞、坐卧,形态各异。龙年至,我们邀您一同鉴赏丰台的“龙”。
铜坐龙,1981年出土于丰台区王佐镇史思明墓,高16.5cm,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铜坐龙制作精美,造型奇特,龙首向左微斜,向下俯视,怒目圆睁,龙口大张,颈部有一个火焰珠,鬃毛向后扬起,龙鳞清晰可见。它前肢直立,有五个爪,后肢弯曲,有三个爪,整体成蹲坐状,羽翼舒展,尾巴穿向上卷至腰后,表现出蓄力待发之势。
史思明墓出土的铜坐龙是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铜坐龙实物,既彰显主人身份,也用来辟邪镇墓。
玉龙带钩,出土于丰台区王佐镇,长14cm,宽2.2cm,高3.5cm,现藏于丰台区文物管理所。玉龙带钩玉质柔和莹润,钩头成龙首状,腹上另外透雕出欲飞的螭龙,形成双龙对语的情景,钩柄向上弯曲,整个带钩造型精巧,形象生动,雕刻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带钩的装饰图案寓意“飞龙在天,官运亨通”。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的用玉、铁等制成。它们形式各异,工艺多样,寓意不同。
玉透雕龙纹带板,1985年出土于长辛店六一八厂内,长6cm,宽52cm,高0.7cm,现藏于丰台区文物管理所。玉透雕龙纹带板以白玉为材,略带黄斑。带板呈长方形,透雕纹饰起伏生动,设计精巧。玉龙造型生动,龙身弯曲,龙首侧望,四爪张开,龙爪坚实有力,周围透雕卷草花卉纹饰,整器构图饱满,线条灵动流畅,刻画生动细致。
玉带板又称为玉带跨,镶缀在腰带上,是古代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同品级的官员所佩戴的玉带板数量和纹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十几块至二十几块不等。透雕龙穿花的样式在明代玉带板中最为经典。
卢沟桥西有一座清末建筑—岱王庙,当地的老人也叫它“大王庙”,2013年公布为丰台区尚未核定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岱王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坐北朝南,现存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九间、山门及戏楼。山门和戏楼连为一体,山门一层中央是石制拱形券门,门首弧顶正中雕刻着探首的腾龙,在祥云中盘旋,两侧各刻有两条玩耍的游龙,下部各刻有一只在水中山石间吐水的小兽,造型奇特,形态逼真,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呈现出一派生动有趣的画面,给拱券门增添了一笔灵动的色彩。
传说每年到汛期,人们就从永定河里寻一只乌龟或一条蛇,供奉在正殿。戏楼,就是为给它唱大戏而准备的,那时还要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愿百姓免受水灾之害。
民国前后,这里改为了京兆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