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位于丰台区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增材技术创新中心,陈荣身穿蓝色工服,脚戴蓝色鞋套,行走在车间,与装备人员讨论着激光调控原理、与生产人员讨论打印情况,与后处理师傅探讨支撑添加是否需要改进……
由衷热爱支撑逐梦前行
2019年,陈荣毕业后加入航天科工集团,从事增材制造的探索和研究。陈荣说自己对航天早已心生向往,航天作为科技制高点,增材作为变革性新兴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值得去探索,探索未知的求知欲促使他选择了航天。
因此,他对待工作总是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的所学全部运用到增材制造技术研发与航天产品应用中,巧解工艺难题、探寻增材发展方向,开启航天筑梦之旅。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业。”陈荣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我喜欢材料,可能是因为对化学的喜爱和对工程技术的好奇心。”陈荣告诉记者。对于“工程技术”,陈荣解释为“手工技术活儿”。陈荣的微信名称是“陈铁匠”,他笑称搞金属材料和结构制造的,最早起源就是铁匠铺。
从上大学到加入航天,十几年的材料学习与研究经历,使他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他把上学时期的相关专业研究运用到航天产品的制造上,有效支撑了增材制造构件形性提升,确保了高性能产品的实现。
于生活中觅得科创灵感
2021年,一项薄壁结构的制造,成为增材团队的难解之题。采用以往工艺设计,产品薄壁结构与横向变形无法同时保证,会发生“顾一头、丢一头”的问题,产品工艺稳定性不能保证。
技术人员为此开展多轮讨论,连续几天跟这个问题死磕,仍没进展。
陈荣觉得,大家需要放松下来,思维转个弯,灵感的源泉也许会奔涌。他独自走在西大院的东墙边,看着满墙的爬山虎,那茂密的藤蔓仅靠根部的多根细小的根须与墙壁相连,就能保证稳定生长。他若有所思:如果将爬山虎中整个叶子与细小的根须之间的关系转化到结构支撑方式上,或许能够破解这项难题。他将这一想法告知同事们,大家一起查阅相关结构资料,反复测算。终于,经过对细节的多次调整,这项工艺结构设计在试验件产品上实现了完美打印。
变换思维巧解制造难题
每次面对新需求,身在增材领域的陈荣,总会想着用自己的专业全方位去满足需求。
在一次产品制造方案讨论中,几个部件组合成整体组件后指标一直无法满足要求。按照传统制造方案,结构难以闭环。
“如果把各个部件的多个功能都集成到一个件上,用增材一体制造,减少组合制造时的多余部分,是否可行呢?”陈荣想到这个方法后,立即开始了可行性验证。而验证后方案的实施,使得产品性能提高了30%,材料利用率超过了97%,生产周期缩短了70%。此外,这一方案成功验证了增材制造在大型多功能结构上应用,扩宽了应用赛道。
对于陈荣来说,在增材领域探索、深耕的脚步永不停歇。面对未来,陈荣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共同努力,一方面夯实增材制造基础性技术,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前沿技术,支撑增材制造行稳致远。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